首日揆公開悼念 學者質疑未悼亞洲人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天將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到紀念75年前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的遺址獻花,寓意兩國和解。日本和美國二戰後和解順利,不過日本跟中韓就二戰問題卻屢起爭執。53名日美人士聖誕日向安倍發表聯署公開信,認為安倍悼念二戰美國死者同時,亦有必要悼念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戰爭犧牲者。
「傳遞不重蹈戰爭暴行信息」
安倍這次兩天訪問,除了會跟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日美峰會外,最矚目是美國時間周二將與奧巴馬同偕到「亞利桑那號戰艦紀念館」獻花及發表講話。安倍雖然並非首名訪問珍珠港的日本首相,卻是參與公開悼念活動的首名日揆。
安倍昨日抵埗後,先向太平洋國家紀念公墓、日本人墓地和「愛媛丸」事故慰靈碑獻花、到訪美國國防部整理失蹤美兵遺骨工作的設施,以及與日裔居民共晉晚餐。
日美傳媒稱,安倍將把日美同盟定位為「希望的同盟」,表示兩國將繼續為亞太地區和平做出貢獻。《紐約時報》稱,相信一如奧巴馬今年5月造訪廣島未有為投擲原子彈道歉,安倍也不會為偷襲道歉,相信大致跟去年4月他在美國國會上表示懺悔和哀悼相若。
安倍昨日啟程赴美國夏威夷前出席活動,表示希望此行向世界傳遞日本不會重蹈戰爭暴行的信息。他說:「日本與美國是為化解世界眾多問題的其中一個聯盟。我但願此次日美領袖聯袂到珍珠港,是展示和解的歷史訪問。」
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釀2400人喪命。美國緊接宣布向日本開戰,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美國1945年在廣島及長崎投下原子彈,最終令日本投降。
奧巴馬今年5月訪問原爆地廣島祭奠死難者,成為首名造訪廣島的美國現任總統;今次安倍訪問珍珠港象徵日美戰後和解意義重大。不過有歷史學者擔心,安倍訪問珍珠港,亦可能導致日本淡化戰時對亞洲的侵略。
東京大學美國研究教授矢口祐人說:「假如日本全社會把整個導致偷襲珍珠港的過程邊緣化(淡化),紀念珍珠港同時也是遺忘的行為。」
日美人士聯署促悼亞洲犧牲者
美國導演奧利華史東、著有《裕仁天皇》的美國著名日本史學家畢克斯(Herbert P. Bix)、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法名譽教授福爾克(Richard Falk)、 日本上智大學政治學者中野晃一等53名人,周日聯署給安倍的公開信,提醒日軍偷襲珍珠港當天,日本正侵略東南亞,掠奪資源和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公開信又對安倍過去就侵略戰爭的言論翻舊帳,並質疑其修憲讓自衛隊得以外遣別國戰鬥,未有顧及二戰受日軍蹂躪國的感受。公開信問安倍:「你說要到珍珠港『悼念』2400名美國犧牲者,你會否到中國、韓國、其他亞太國家,又或其他盟國,『悼念』百萬計的戰爭受害者?」
雖然日本國內左翼人士促安倍亦該去拜訪中韓的二戰遺址,不過學者指出,政治領袖擺出這類象徵姿態前,需有信任和有共同戰略目標。日本戰敗後對美國的佔領及改造並未有大反感,兩國關係一直友好,相反日本跟中韓卻未有信任。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行政系副教授林德(Jennifer Lind)說:「訪問不會促成和解。相反,和解才會有這些訪問。」
85.3%國民贊成訪珍珠港
《紐約時報》稱,日本過去總把珍珠港視為戰爭的開端,對珍珠港的史實略過,未有正面對待珍珠港事件,今次安倍到訪標誌着一大改變。1994年,日皇明仁曾擬到訪亞利桑那號戰艦紀念館,便因國內右翼分子抗議,促使他改變計劃。安倍本月初宣布這行程,便得到普遍支持。共同社12月18日發表民調,有高達85.3%受訪者贊成安倍訪問珍珠港。(共同社/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