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迷電子產品 與活躍症關連高 醫生﹕礙語言社交發展 兩歲前不應玩

[2016.09.10] 發表
手機及平板電腦已成為幼童止哭的「電子奶嘴」,但醫生提醒幼童兩歲前要學習語言及社交,不應用電子產品,兩歲後可適度使用,但每日不應超過半小時。圖中幼童與過度使用或過度活躍症狀無關。(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常被當成「電子奶嘴」為幼童止哭,然而港大追蹤研究初步發現,過量用電子產品的幼童,與過度活躍症狀有非常高的關連,學者正作進一步研究。有醫生指幼童兩歲前正值發展語言及社交能力,因此不應使用鮮作雙向溝通的電子產品,兩歲後亦要限於每日不多於半小時。

追蹤研究 兩者關係尚待了解

衛生署昨舉辦「過度使用互聯網、電腦、智能電話及同類電子產品」研討會,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栢強正研究幼童過量用電子產品對健康影響,他在研討會後表示,其團隊5年前開始長期追蹤適量及過度(每天2至3小時)用電子產品的4至5歲幼童,分析其家庭環境、智能評估數據等,發現過量用電子產品的幼童會睡眠不足、社交及專注力差,以及有衝動行為問題等過度活躍症狀,即過量用電子產品與上述症狀有非常高的關連,但研究尚未完成,兩者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

兩歲後宜每日限用半小時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稱,多年前已有研究發現看電視愈多的人,會有更多行為情緒問題,現仍無法知悉這與電視內容還是欠家長指導有關。她亦推斷可能是對象花較多時間在電視,少了社交及學習機會,令社交及語言比一般人弱。

陳國齡認同過早及過度用電子產品對幼童無益,兩歲或之前正是語言、社交及情緒發展階段,需從照顧者身上學習溝通及情緒管理,因此不鼓勵兩歲或之前的幼童用電子產品。陳續說,兩歲之後的幼童開始有較大安全感,亦需要接解觸外在世界,因此可適度用電子產品,但家長要陪伴在側解釋,每天不宜多於半小時。

醫生:過度活躍童或更易上癮

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則推斷,電子產品可能更易令有過度活躍症的兒童上癮。他解釋,過度活躍患者前腦發育較正常人慢,影響其思維及組織,患者更容易分心,專注力較弱,控制能力低及容易衝動,因此過度活躍患者更易被電子產品吸引。

用屏幕產品中位年齡為16個月

衛生署昨早與世衛及各國專家研討使用互聯網和電子產品的潛在健康風險。衛生署長陳漢儀致辭稱,2014年調查發現學前兒童用電腦的中位數是兩歲,用屏幕產品中位數為16個月。至於10至14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每周用20至50小時互聯網比例,亦由2003年16.3%,升至2013年的37.5%。

陳漢儀指出,兒童及青少是自我管制能力較低的一群,家長可與子女訂明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學校亦要多留意學生學習及精神狀况,並與家長保持溝通,防止學生上網成癮。

更多港聞
質疑培正校監學歷  顧明均告林鄭吳克儉
【明報專訊】去年底曾質疑培正中學校監陳之望學歷的南太電子創辦人、培正校友顧明均,昨日在報章刊登廣告,「祝賀」陳今年續任培正中小學及幼稚園校監... 詳情
防自殺中心邀請  YouTuber宣傳防自殺
【明報專訊】今日是世界防止自殺日,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率由2014年每10萬青少年有6.2人... 詳情
撼3車「突圍」  逆線逃捕  平治衝路障亂飈  拘藥駕漢
【明報專訊】一輛平治房車昨凌晨駛至沙田獅子山隧道公路遇警方路障,突然高速連撞3車狂飈逾6公里逃避追捕,其間曾逆線行駛;平治最終失控撞壆,司機... 詳情
馬時亨:可加可減檢討冀明年初公布
【明報專訊】港鐵主席馬時亨表示,年底前會與政府研究改善票價調整機制,期望明年首季公布結果。另外,南港島線受金鐘站工程影響,或未能如期在今年底... 詳情
「睡婆婆」轉療養院治理
【明報專訊】以報攤為家、人稱「睡婆婆」的76歲女報販早前因入院而離開報攤,她上月在醫生建議下轉到療養院繼續治理,估計需要一段時間左手的骨裂位...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