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心理衛生會曾處理學生自殺後教師及家長患創傷後壓力症的個案,有人腦海一再浮現學生自殺情景,有人則內疚未能阻止。該會首席企業培訓顧問黃廷儼稱,要讓受助人知道此乃正常反應,而人的能力有限,毋須過分自責。 「我早點敏感一點就好了」 黃廷儼說,有教師在學生自殺後失眠,常浮現學生自殺死亡的情景,「即使是一本書跌落地,墮樓影像也會重現」,教師既哀傷又自責,追悔「我早點敏感一點就好了」。有些家長則會怪責自己,例如認為「我那天不讓他上學就好了」,亦有些將憤怒訴諸外界,責怪校方「一定對孩子做過什麼事」。黃稱,若家長表明想追究責任,輔導人員不會阻止,而會助他們思考各種想法的好處和壞處。 症狀一般一個月漸減 黃說,上述情G一般會在事發後一個月漸漸減退,須讓事主傾訴及疏導情緒,告知其有這些狀G和想法屬自然;會感到內疚的人,也是有心幫助死者或曾付出過的,惟要讓他們知道「就算多麼有經驗和努力,我們的能力都有限,幫不了,不要過分自責」。他說,有些個案的受助人生活持續受影響,甚或患上抑鬱,與死者關係密切者所受影響尤深,例如處理死者父母情緒,需時往往以年計。該會入學校為自殺個案善後之餘,亦會培訓教師,避免悲劇重演,但黃補充,教師發現學生有自殺意圖,說「你死了,你的母親怎辦?」這類說話並沒作用,應評估對方的自殺風險,協助其向醫生等專家求助。 要學生反思 先建立關係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則說,要先了解企圖自殺的學生為何如此無助,並表達關心,讚賞其可取之處,再一同商議出路,待雙方建立關係後才助對方反思,如指出「你擔心入不了大學會令媽媽傷心,你死了,媽媽都會很傷心」,惟要留意勿用責備語氣。 過往曾有學生與教師發生衝突後自殺,曾展國說,教師未必能理解抑鬱患者會將一句責備說話看得多嚴重,建議教師遇學生犯錯,應以關心態度提點,要求改正。 教師勿低估責備說話嚴重性 他補充,教師平日可循學生的美術作品和周記,了解他們有沒有自殺想法,如「生活沒什麼意思」等;若有學生對教師說「有排都見不到我」,教師可追問「什麼叫『有排』?」若學生回應「10小時後」,並不代表沒危機,因為他可能只是吞吐、隱瞞自殺計劃,教師應繼續關心其近G和情緒。 明報記者 蔡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