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銷售落後 本地農人嘆「農不成業」
【明報專訊】昔日農民以牛犁田,現代農夫用翻土機,以至設立高科技系統自動監察農作物。雖然本土農產品愈來愈受歡迎,但有本地農夫形容本港「農不成業」,農業技術至銷售渠道落後,新一代農夫由覓地至銷售頻遇困難,如政府有意扶植,須有系統全盤改革。
今年《施政報告》落實新農業政策,包括設立約80公頃農業園,並成立5億元農業發展基金。據漁護署資料,截至去年底本港有約2400個農場,耕作約685公頃農地,直接聘用約4300名農民及工人。
農人批新政策「假大空」
香港永續栽培學苑成員葉子盛指出,殖民地政府扶植農業有其目標及策略,如自給自足糧食,免受內地掣肘,亦可安定新界居民及協助內地來港難民融入。他認為,現時港府新農業政策「假大空」,欠缺願景,如政府稱要以發展新科技農業如水耕,但香港技術落後,追不上鄰近台灣,更遑論荷蘭,建議港府考慮發展都市農業。
他指,現時市民對本地農產品雖有需求,但蔬菜統營處批發模式過時,不利推廣本地農產品致農民獲應有回報,故很多人要自尋銷售渠道。此外,不少農地租約都只有2至3年期,租約期「短過商舖」。他認為,設立農業園可集中科研,但將所有農民都困於農業園,會令園內農戶耕地不足,引發分配耕地的問題。
佔地近10萬呎的「28號農場」近月試行高科技系統監察農作物的濕度、泥土酸鹼度及二氧化碳含量等,並可作自動調節。負責人朱晉良指單是設置系統已達10多萬元,蔬菜增加產出未必能填補開支,故不是每種農作物都需要高科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