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定家規:晚六後禁做功課
【明報專訊】昨升中放榜,80%學生獲派首志願。正當不少家長執著於贏在起跑線時,卻有牧師爸爸規定讀小學的兒子晚上6時後不可做功課,讓他們去打籃球、踩單車,享受親子時間。夫婦相信品格、抗逆能力較成績重要,且每人有不同特質、不同跑道,要因材施教,無謂為起跑線上的輸贏爭朝夕,希望培養兒子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就算掃街、駕的士都只是工作比較辛苦,但也算是貢獻社會,好過很叻、賺大錢的高官,因品德問題要坐監」。
「掃街駕的士 比無品高官好」
牧師劉英峰與太太育有3子,他形容長子為學術型,讀書自覺且成績優異;次子則活動能力強,「手板眼見工夫上手快」,又擅長教人;孻子則口才了得,才小二便可與街坊滔滔不絕聊天數小時。
兩夫婦昨帶茪氻予髜]的次子到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叩門。他們說,次子在校內成績中等,本身獲派第二志願的英中,雖然那間也很出色,但銘基有兒子心儀的劍擊、陶藝等活動,加上離家較近,於是叩門一試。
不催谷 留時間玩樂
雖然次子成績普通,但兩夫婦沒特別催谷其學業,認為順其自然便好,更定下「逾6時不可做功課」的家規。劉太解釋,希望孩子有開心童年,健康成長,但兒子們過去做功課拖沓,效率低,夫婦看過功課後認為可在傍晚6時前完成,因此一到6時,無論功課是否完成,都會叫兒子們到樓下打籃球、踏單車等,「做不完的要自己負責」,例如翌日早點起H做功課,或欠交功課被老師罰,試過幾次後兒子們便改善拖沓。不過臨近考試或升上中學後學業負擔加重,夫婦也會放寬規定,讓兒子們多些時間專注學業。
6時未做完自己負責
相對於學業,劉英峰說更注重兒子品格,除講道理外,也要以身作則。次子雖成績普通,但性格上有不少「閃光點」,例如他十分誠實,考卷獲老師不小心多給數分,也會告訴老師,不會貪,又會照顧較自己年幼的小朋友,抗逆力也不錯,就算輸掉劍擊賽也不氣餒,且自理能力強,會煮家常小菜,父母也為他感自豪和滿足。
「有抗逆力才能獨立」
劉英峰相信香港不止有升學這一條路,他也是中五畢業便投身社會,由匯豐銀行文員做到金融顧問,收入不錯,但10多年前為信仰而辭職讀神學,最後成為牧師。有一段時間,一家生計全靠做社工的劉太維持,她坦言當時身邊不少人為孩子「鋪路」,安排入讀出名的幼稚園,她也掙扎過,擔心不追求名校會虧欠兒子,但始終相信名校不一定適合兒子,且教育子女是長跑,不用爭起跑線上的輸贏,「跑道都不同,無謂比較」。她相信小孩要有快樂童年,培養抗逆力,成長後才能獨立應對社會。
名校生轉校 一家輕鬆
同樣於昨天升中放榜的黃子軒,曾看似「贏在起跑線」,入讀名英文小學,後來卻因成績不逮需重讀小五。當時有其他學校的校長向黃父稱「(子軒)成績足以升小六,勿浪費」,父母遂於去年安排他轉讀浸信會天虹小學。回想舊校日子,黃父說程度較高,但5年來一家人都很辛苦,黃太試過請假一周,每天朝8晚11陪兒子溫習。
舊校競爭激烈,令子軒一談成績便朝氣全失,轉至天虹後,因課程較舊校淺易,子軒不需父母催谷也會自動溫習,上課會主動舉手答問題,又教同學英文生字,更會主動向父母提及學業。任職護士的黃父說,沒有父母不想子女成績好,「但給他試過,最終做不到,都要接受。興趣最重要,勉強沒幸福」。
明報記者 田青青 黃津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