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教育大學調查發現,本地學生自評生理、心理、社交狀態,以及自評獲朋輩支持、師長關愛分數,都較新來港學生及跨境生低(見表),另只有51%本地生稱父母盼望他們成為專業人士,不足七成學生希望可大學畢業,較新來港或跨境生低7至9個百分點。有學者對「主流學生成弱勢」感意外,認為高中的靈性課程經常「讓路」予學科課程,令學生得不到「人性化」休息,建議學校多提供學科以外的資訊,並強化學生與師長及家人的關係。 本地生不足七成望大學畢業 教大透過問卷訪問了30中學、逾1.4萬名學生,其中本地生佔八成、內地新來港學生佔15%,其餘為跨境生。調查發現,本地生的靈性層面(會為事情感恩、珍惜事物或有信仰等)不及格,6分滿分只有2.28分,生理(睡眠充足、飲食定時定量等)、心理(有衝勁有目標、整體生活開心等)及社交(容易原諒他人、主動約朋友等)層面,都較新來港生及跨境生低,尤以沒宗教信仰的高中男生自評分數最差。教大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袁月梅認為,本地生的靈性健康已響起警號。 袁亦指出,靈性健康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校參與程度,本地生於「學校參與」範疇的自評分數同樣令人擔憂;其父母關懷、朋輩支持、師長關愛及個人努力的自我評分比新來港及跨境生低,跨境生的得分更在上述4範圍稱冠,反映他們最積極及正面。袁月梅跟部分跨境生傾談時發現,他們在異地唸書、背負家人的期許,令他們更珍惜在港的每一個機會,磨練他們的意志,令他們更用心讀書,有跨境生更指出,部分本地生不懂得珍惜讀書機會,「不明白為何他們上課要不談天、要不睡覺」。 靈性課堂讓路予學科 調查亦詢問學生對前途的期望,只有69%本地生希望自己可大學畢業,反觀新來港及跨境生則同有77%;至於父母對他們的職業期望,更只得51%的本地父母盼子女成為專業人士,新來港及跨境的父母卻有六成,袁月梅認為這顯示本地生較消極保守、不敢發夢,窒礙他們追求事物的動力。袁促請教育局重視青少年的靈性健康,如在高中安排靈性課堂、為中學準畢業生提供多元出路,以及製造更多升學及就業機會,令青少年有較清晰的前路,驅動自己前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