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同途 燭光未老 12.5萬人維園悼念六四
【明報專訊】在本土派與支聯會的一片爭議聲中,六四踏入27周年,維園燭光再次被點亮,雖風雨飄搖卻仍閃閃發光。各大學生會在維園旗幟紛飛的景象不再,而是分散在港大與中大舉行的六四論壇。支聯會晚會人數再跌,大會宣布有12.5萬人出席,較去年13.5萬人少1萬,是2009年(即8年)以來新低。警方則指最高峰有2.18萬人,比去年的4.66萬人少逾半。雖然學聯歷史性退出支聯會,但晚會仍有多處安排彰顯薪火相傳精神,包括由3名年輕人擔任司儀、邀大專政改關注組年輕人上台發言,以及由中小學生共同抬悼念花牌並燃點火炬等。
80後副主席﹕六四是一代人的啟蒙
近年,對支聯會的攻擊不全是來自政權或建制,更多是標榜爭取民主的本土派及大專學生會。面對攻擊,支聯會亦作出回應。晚會由80後大律師、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昨首擔大旗,她宣讀親手執筆的大會宣言,回應年輕人本土思潮及對「建設民主中國」綱領的質疑,強調六四是一代人的啟蒙,從維園走出來的年輕人,成為守護香港最重要的力量。她又反問,「國內爭取民主的朋友,難道不是同路人?」
對於結束一黨專政,她解說不止是為中國民主,亦是為香港自由。支聯會主席何俊仁亦在悼辭中表示,即使剩下最後的人,仍會薪火相傳,咬緊牙關,面向風雨,追求恆久不變的公義。
一場暴雨過去,維園昨晚清風送爽,天公作美。不過晚會開始時卻發生小插曲,有支持港獨人士突然踩場,更衝上大台搶咪,高叫「支持香港獨立、不要建設民主中國」,一度引來混亂。不過台下參與晚會市民集體報以噓聲,主持人在台上就說,「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阻止用燭光悼念。」
雖然今年台上學聯代表缺席,但大會邀請了港大應屆畢業生、「大專政改關注組」成員唐曉昕上台。她未發言已激動流淚,指任何日子也可以辦學術論壇,質疑「為何選擇六四這日子?」唐又稱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的言論「不代表我」。她說自己雖不全然認同支聯會,但斥責有團體為建立自己地位而去「拆大台」倒支聯會,質疑這是否民主精神。
浸大同學﹕死難者也是學生
昨夜維園現場依然看到不少學生的燭光。剛考完中學文憑試的黃同學說,「我來現場就是一種表態」,認為當年學生追求的民主、自由價值與港人一脈相承。浸大社工二年級陳同學亦選擇到維園悼念,未有跟隨學生會。他說因自己是學生,當年六四死難者亦是學生,因此更感聯繫,令他代入角色,並非如一些學生會長所說般沒聯繫。
大學二年級的麥同學說,即使家人反對,但他自中四起已經參與支聯會晚會,「我是中國人,我認同建設民主中國」。麥認為,看六四問題要從國家出發,而非只看本土,又指本土未必是學界主流,估計只是一半半。
蔡子強﹕莫因忿恨 掩蓋慈悲
支聯會對學界批評的回應尚算含蓄,但在中大任教的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在維園站台,發言時就語帶挑戰味道,表明昨晚不返中大集會,因相信維園年輕人更多。他要求在座年輕人揮動手上燭光,讓在中大校園的學生看到香港民心向背。他激動高呼守護記憶,指燭光悼念也是一種抗爭,又寄語部分年輕人,「不要對一個政權的忿恨,蓋過了對蒼生的慈悲」。
劉銳紹﹕港大維園殊途同歸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昨晚出席港大六四論壇後,亦急忙趕到維園出席晚會,並上台發言。他指,兩個活動的理念殊途同歸,不要擴大分歧,希望以身體力行,讓雙方為茼@同目標而努力。
在場長者﹕理解年輕人無奈
一些有參與維園燭光晚會多年的與會者,對年輕人的「離開」多表包容、理解。逾60歲的譚太一早已到場等候,她說,支聯會與學生各有各做「無問題」,理解年輕人無奈、想發泄的心情,只期望大家不要互相攻擊。30出頭的許先生認同,若學生數量持續減少,支聯會需思考檢討,但指年輕人想法變得太快,坦言「本土」、「港獨」都是近兩年才出現的事,支聯會「想改都要點時間」。
(六四27周年)
明報記者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