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華埠先僑紀念碑旁興建高樓的第三個方案昨日首次送審,未獲支持。抗議人士雖然高興,但指出審批程序還未完結,該方案仍有可能通過。
華埠奇化街(Keefer St.)105號地盤興建高樓計劃提出後惹起個很大爭議,支持與反對之聲此起彼落,先前兩個方案均以失敗告終,被市府屬下的兩個諮詢委員會否決。第三個開發方案昨日呈交市府諮委會之一的「市區設計小組」(Urban Design Panel)審核。小組對方案提供的公用設施雖然反應正面,但最後投票不作支持。
「青心在唐人街」的周慕怡對結果感到高興。她指出,一批社區團體先前曾經坐下來商討最新方案,發覺與先前方案沒有太大差異,比如樓宇高度,繼續保持在13層,而不是原先規限的90呎,整棟大樓的外觀仍然是「大塊頭」,身形過於龐大,其建築特色也與華埠格格不入,並沒有好好融入整個社區。
但周慕怡同時指出,市區設計小組只是審批其中一個環節,該方案其後還要呈交另一個諮委會、「華埠歷史區域規劃委員會」(Chinatown Historic Area Planning Committee;簡稱CHAPC)審議。然後,市府職員將根據兩個諮詢機構的決議,向市議會作出建議,該設計方案最後是通過還是被否決,目前還是未知之數。
「唐人街關注組」的陳敬望昨日也對結果感到滿意。但他說,雖然獲得局部勝利,但該計劃最後仍有機會通過,而整個唐人街所面對的開發壓力仍未解除,長者的房屋不斷流失,低收入階層的消費場所不斷被高檔商店排擠,新建樓房缺乏華埠特色,唐人街繼續受到威脅。
他特別關注到新方案中,只預留25個單位給長者居住,與需求有很大差距。而長者專用的文娛空間只有1000平方呎,且只是出租10年,其規模也不敷需求。
唐人街關注組昨日便動員到15至20人到場,對設計表示反對。陳敬望說,其中不少人是居住在區內的耆英。
溫哥華多元文化綜藝聯盟暨華埠長者文藝康樂中心發言人司徒順則支持該計劃,他對傳媒表示,新設計方案所提供的空間每月可允許1000多名長者使用,不僅造福耆英,而且可以為華埠引入更多人流,增加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