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必讀﹕方太初×也斯詩集.如何愛香港?
【明報專訊】年初應《聲韻詩刊》社長西草邀請策劃詩歌節,令生活雜誌編輯方太初想起開始寫作之時,專賣詩集、現已結業的東岸書店曾於端午節舉辦「詩人節」。她靈機一動,想到也可辦一個「詩歌生活節」,包含各種不同活動,壓軸活動就在端午節當日舉行,那麼年復一年,每年到了農曆五月初五,大家就會想起這是我城的詩節。以詩為主題的不同節目,諸如「詩與手作工作坊」、「詩與歌街頭音樂詩會」等,源自也斯(梁秉鈞)詩集《游離的詩》「游離」一念。
會批判 想離開 源於真愛
怎樣才算「愛」一個地方?是「在地」建設城市,還是「離地」批判思考?方太初時常搬居,「幾乎每次搬到的新居旁都是地盤……為什麼要不停地發展呢?你覺得那是發展,另一方面可能那只是個廢墟」。同樣的故事,同樣的地方,不同的政府「演員」,人類的滑稽戲一演再演。也斯〈廢墟中的對話〉堙A同樣寫到一切舊事舊物「在新起的晚風中離我們遠去,但覺一片新涼」。愛之深責之切,方太初認為把對香港的感慨發之為詩,是愛香港的表現,「平時我們說愛一個地方,未必有太多考量……可能這種你會思考、質疑香港是什麼(的想法),寫詩批判香港,甚或有時想離開,正正是真正的愛」。
也斯曾遊歷,也曾離開香港,寫下《游離的詩》。「你可能想,你不喜歡香港,就會離開香港,但他不是,『游離』即是離開後再回來。」《游離的詩》結集於九七回歸前,正值港人不知何去何從。詩集先是一連串關於香港的詩,如〈城寨風情〉、〈漁村〉,再到離「家」的詩,如〈在紐約街頭看落葉〉、〈雨後的歐洲〉,後來寫回港後游走於大街小巷的感覺。方太初思考城市前景或自己的去向時,讀來「好像占卜般,讀到某幾句詩總可回答你現在的疑問」。她大學畢業後在不同職業游走,當過研究助理、教師,又曾於報社、雜誌社等工作,近來思索未來能否到外地發展,想起〈我們帶茬\多東西旅行〉詩中「香港是什麼?」及「我們走得出去嗎?」兩句。也斯的詩書寫時代,讓當年還是學生的她思考時局,同時跨越時代,為今天的她指點迷津。
時事食物時裝 都可與詩有關
「文學或者詩的影響都是緩慢的,是一種潛移默化。」方太初中學時已開始寫詩,寫後未必公之於眾,「因為媕Y有很多『密碼』,是人生的紀錄……即使有時寫的題材很sad(傷感),但寫蚍g荋N像找到出路」。沒有寫詩習慣的你,詩歌又與你何干?「詩可與攝影、食物、時裝等crossover(交集)……就像我曾寫有關時裝的專欄,要介紹一個設計帽子的designer(設計師),我就在其中引用顧城寫帽的詩句,那麼愛文學或者時裝的人都會看。」只要肯花心思,詩總可貼近生活,走入尋常百姓家。
◆方太初
大學主修比較文學,曾獲第一屆秋螢新人詩獎、青年文學獎新詩組等獎項,現任職《號外》雜誌,也為聲韻詩刊策劃「詩歌生活節」活動。
◆《游離的詩》
也斯(本名梁秉鈞,1949-2013)所著詩集,分為「歷史的明信片」、「離家的詩」、「雨後的歐洲」、「家事新寫」及「重畫地圖」5部分,記下遊歷及離港的所思所感。
文、圖:鄒靖儀
《語文同樂 1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