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新移民情緒求助增15%
華語輔導員不足 輪候長達12周
列治文一間為社區提供心理諮詢及輔導的機構表示,受經濟、就業、家庭、語言等因素影響,有些華裔新移民患上情緒病,需要接受專業人士輔導,由於人數較多,有時輪候達12周之久,國語服務需求較以往亦告增加。有華語心理輔導員稱,她服務的對象中有八成為新移民,比上年增加約15%。明報記者王學文
列治文非牟利機構點石家庭協會(Touchstone Family Association)執行董事瓦森尼斯(Judy Valsonis)表示,新移民抵達加國後,面對一個全新環境,無論語言、工作、家庭及經濟等都面臨壓力,而對亞裔新移民而言,東西方的文化衝突亦成為挑戰。另外,一些家庭由於經濟原因而被逼夫妻分居兩地,丈夫成為「太空人」,無法長時間留在溫哥華陪伴妻兒,令妻子孤身一人面對各種問題,更容易產生情緒問題。
瓦森尼斯說,雖然協會尚無具體數字顯示新移民出現情緒問題的比例,但前來接受心理輔導的中國新移民明顯有增加趨勢。
她說,為了給予更多求助者提供母語服務,協會最近剛剛聘請了一位母語為普通話的輔導員,令能說普通話及粵語的輔導員增至三位,但她感覺仍不足夠,希望可再增聘一名普通話輔導員,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不過由於資金不足暫時無法實現。她呼籲政府能加以資助,給更多新移民提供服務。
瓦森尼斯指出,由於資源有限,無法對所有人都能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協會採取家庭互助小組的形式,將有類似問題的人士聚集在一起,彼此分享及交流經驗。如8年前開始的0至6歲家長小組,可以令那些家有同齡兒童的家長互相交流心得,從而化解焦慮和沮喪的情緒。
點石家庭協會社區關係員麥科伊(Michael McCoy)表示,新移民多數面對的只是情緒問題,這與心理疾病不同,雖然沒嚴重到需要吃藥的地步,但亦應引起公眾重視及給予必要的支持,而政府及社會對這方面的關心顯然不足夠。
他說,以敘利亞難民為例,當大眾談論時,一般想到的多數只是房屋、食品等基本需求,但這些經歷過戰爭創傷,且來到一個全新環境的難民,所需要的遠不止此,如何融入這個全新價值觀的社會,並保持健康的情緒,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主要服務亞裔人士的心理輔導員馬淑君指出,目前她所服務的對象中,平均每十人便有八人是新移民,其中多數來自中國大陸。她說,大陸新移民面臨的問題與20年前的香港移民非常相似,包括夫妻分居兩地、語言、文化衝突、個人情緒及孩子教育等。
馬淑君的母語並非普通話,但她表示亦盡力以普通話為求助者服務。同時,因應求助群體的變化,她每年舉辦的「家長小組」也將調整,今年9月起將小組輔導語言由粵語改為普通話,每組人數也將增加4人。
瓦森尼斯指出,協會計劃於9月舉辦高爾夫籌款活動,希望籌得40萬元善款,用於為公眾提供心理輔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