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成名﹕群育學校遷校
【明報專訊】興建殯葬場所、堆填區等厭惡設施無可厚非,別建在我家後院就好了——「自掃門前雪」的心態無日無之。近日一間位於大嶼山的群育學校因日久失修申請遷往屯門,遭區內某中學校長強烈反對,有人責難亦有人抱不平,誰是誰非?
“ 希望教育局可以在社區內再做諮詢 ”
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校長蔡國光於港台節目《自由風自由PHONE》說,群育學校選址討論不足,學校於2月收到通知,3月已於區議會通過,故於4月下旬交到立法會的文件指「群育學校只收情緒及行為問題中等至嚴重的學生」、該校學生「存在較大機會與社區內不良分子、黑社會結聚的可能」。蔡校長及後發新聞稿指出「引錄教育局文件的內容不周全,引致公眾產生對特定學校或學生有錯誤印象或負面認識,在此表示深切道歉」。
“ 提升其社群能力,能夠幫助他們盡快回歸主流 ”
東灣莫羅瑞華學校校長卓德根於立法會會議上解釋申請遷校的原因,指學校已有近50年歷史,日久失修,設施嚴重不足,影響學生的戶外專題研習及體藝訓練機會。學校距離最近的市區東涌亦需半小時車程,或成家校合作的阻力,並表示這是過渡服務,學生極需要接觸社區以提升社群能力的機會,故申請遷到屯門。
“ 疑慮和恐懼每多出於缺乏認識和了解 ”
退休特殊學校校長陳國權發表一封給蔡國光校長的公開信,以本地及外地例子說明群育學校建於社區中的重要。他表示在社區建特殊設施而引起居民反對並不罕見,但多為有潛在危險的設施,如化工廠、污水處理場等,而非學校,建議校長應先了解學校運作再作判斷。另外,外國早已推行「去院舍運動」,將之遷進社區,融入生活,這才是「完整而常態的生活和學習形式」。
“ 我覺得這件事它(政府)責無旁貸 ”
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校董、香港律師會前會長何君堯支持群育學校搬遷,但認為計劃落實得太倉卒,以致未令各方充分了解,引起頗大迴響。他接受有線新聞訪問時表示,現時不應計較有誰失言、要道歉或是認錯,他認為政府要負很大責任,質疑為何要在3月討論完畢,下半年便開始興建校舍。他已去信教育局,反建議將校舍遷往同區已殺校的釋慧文中學空置校舍。
“ 在育人的事工上,主流學校和群育學校只是在不同的崗位上,互相配合,互相扶持 ”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撰文回應蔡國光校長的憂慮,指出他引用教育局對群育學校的定義有失偏頗,因有關指引詳細列舉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而他「以偏概全,製造刻板印象,把群育學校學生與青年罪案或破壞行為畫上等號」,同時認為群育學校不應遠離人口密集的地區,並列舉其他學校選址為例,認為他的憂慮只是「憑空想像出來」,並望他易地而處。
■想一想
1. 什麼是「群育」學校?
2. 誰要入讀群育學校?
3. 群育學校對附近學校及社會有何影響?
4. 群育學校選址通常在什麼地方?
文字整理:鄒靖儀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