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上周五公布本港潛在私人住宅一手樓供應量,按季急增5000伙,是自2003年以來新高,被指會「壓冧」樓市。發展局長陳茂波解釋,潛在一手樓供應大增,主要原因包括今年首季一手樓成交量大跌,以及大埔一幅住宅用地受司法覆核影響,延至今年2月初才截標賣出,令原來土地供應步伐被打亂所致。陳茂波稱,現時仍有不少市民等「上車」,強調沒條件在土地供應的工作上「放軟手腳」,政府各項短中長期土地工作必須持續,才有機會每年按長遠房屋策略目標,供應社會所需土地,令供求趨向平衡。
首季一手成交大跌 大埔地延截標
運輸及房屋局上周五公布未來3、4年的潛在私人住宅一手樓供應量,3月底有9.2萬個單位,按季增加5000伙,而該9.2萬個單位在未來3、4年有機會以「預售樓花」出售,即平均每年約有2.3萬至3.07萬個單位。
不少市民仍等上車
陳茂波稱,潛在一手樓供應急增主要有兩個原因,包括今年首季一手樓成交量大跌至1325個單位,遠低於過往兩年平均每季約4200個單位;另一原因是一幅可建逾1700個單位的大埔住宅用地,原本計劃去年11月底截標,但受司法覆核影響,延至今年2月初才截標賣出,令原來的土地供應步伐被打亂,否則去年底的潛在一手樓供應量已接近8.9萬個單位。
陳茂波又引述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去年第4季巿民的置業負擔比率維持在約62%的高水平,遠高於過去20年的平均值46%;他指仍有不少市民等待「上車」,故政府無條件在土地供應的工作上「放軟手腳」,特別是由於「造地」過程動輒需要10年或更長時間,故政府各項短中長期土地供應工作必須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