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接連被揭部分地方「飄移」,路政署昨首次證實,整個人工島工程所有85個大型鋼圓筒都出現移位,原因是填土加壓過程產生橫向壓力,導致旁邊的堆石海堤及鋼圓筒頂部分向外移,其中22個鋼圓筒頂部移位更達3至7米,需要特別加固,路政署初步評估是工序出錯,或受水深、淤泥鬆軟度影響,會聘請獨立專家協助調查成因。路政署長劉家強承認正在趕工,但強調沒有減省加壓工序,仍以明年底完工為目標。有工程師認為四分之一鋼圓筒移位幅度嚴重,比例算多,特別加固後雖未必令圓筒「返原位」,但只要不再繼續「飄移」,應不影響填海後的興建工程。 加壓產生橫向壓力促圓筒移位 本港首次採用不浚挖式填海興建約150公頃的人工島,包括約20公頃的屯門至赤P角連接的南部茬兜I,這種填海方法不涉及浚挖淤泥,較為環保。本報日前透露早於去年已有內地工程師預視會有移位情G,須改用「英泥攪拌樁」加固。路政署長劉家強昨披露「每個圓筒都有少少(向外)伸延」,他指出,顧問早已預計移位約1至2米,又以蛋糕中間「唧忌廉」作比喻,指加壓過程中,會在填土位置上面利用臨時堆土加壓,除了令下面的淤泥層「唧走」水分加固,亦會產生橫向壓力,向外推動鋼圓筒頂部和旁邊的海堤(見另圖),但不會令整個人工島「飄移」,「填海地出現向下沉降和橫向移動普遍,人工島的填海土地仍然安全」。 最嚴重移7米 聘顧問調查 不過,劉家強承認22個鋼圓筒移位幅度較預期嚴重,分佈在人工島的北面、東面和南面(見另圖);署方會後補充,指有11個移位3至4米,5個移位4至5米,4個移位5至6米,2個移位6米以上。對於昨日有傳媒再披露,有圓筒移位約10米,劉家強表示最多只是移位約7米,但會聘請獨立專家協助調查移位成因,預料需時半年,初步認為是承建商工序出錯,或受水深、淤泥鬆軟度影響。 至於加固方法,路政署表示有承建商自資採用「英泥攪拌樁」加固,劉家強強調此舉仍要作分層加壓。他亦承認正處於趕工,但茩咻w全及工程質素,沒有加重臨時堆土以加速加壓程序,亦沒有縮短淤泥層在加壓後的「固結」排水時間。 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指出,所謂工序出錯,或因為填土不夠平均,致某一端產生較大橫向壓力,但移位後加固不會令圓筒「返原位」,「打支樁落去只是固定(移位地方)」。他指出,只要未有加劇移位,應不會影響興建工程。 行會批准三跑工程填海 另外,行政會議批准機場三跑的填海工程,涉及機場北面水域約1640公頃的前濱和海H範圍,強調有關決定已考慮反對聲音,預計整個三跑道系統計劃需時約8年,而據了解,機管局快將展開填海工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