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大腸癌死亡率高踞所有癌症的次席,政府今年9月起分階段資助61至70歲合資格市民做大腸癌篩查。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昨表示,計劃採用的大便隱血測試有限制,準確度為八成,對於有可能演變成惡性腫瘤的瘜肉,成功偵測機會則少於一半,提醒公眾勿誤以為篩查結果無異常就等同無患大腸癌,建議高風險者直接接受大腸鏡檢查。 倡高危族直接照腸鏡 基金會委員、港大外科學系名譽副教授潘冬松歡迎計劃,他表示大便隱血測試有助發現早期無徵狀的大腸癌患者,惟準確度約80%,因患者的瘜肉及腫瘤未必經常出血或出血量少。他說現時八成個案,因大腸瘜肉未有及時被切除,最終演變成惡性腫瘤,故切除瘜肉屬最重要的預防方法,但該測試發現瘜肉機會少於一半,須定期或重複檢查才能提升準確度。 八成個案瘜肉變癌 一成不足51歲 潘冬松認為,就全民篩查而言,大便隱血檢查屬合適,因市民普遍接受程度較高,但提醒市民即使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陰性,亦不能排除患上大腸癌。他說大腸癌呈年輕化趨勢,現時大腸癌新增個案中,近一成患者屬50歲或以下,呼籲高風險或具大腸癌徵狀者,如有大腸癌家族史、肥胖、大便帶血等,可考慮直接做大腸鏡檢查。 37歲的陳小姐過往健康良好,無家族病史及明顯大腸癌徵狀。她去年12月做體檢,包括大便隱血測試,測試結果呈陽性,其後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結腸有腫瘤。她今年1月初再發現右肝有3個轉移腫瘤,並確診為第四期大腸癌。不過,她在手術獲同步切除右肝及大腸腫瘤,接受化療後無腫瘤復發[象。 基金會主席及港大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表示,20%至25%大腸癌患者會出現肝轉移,新綜合治療下,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45%至50%,10年存活率達四成,死亡風險則約1%至2%,與肝切除手術風險相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