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可愛又頑皮的猴子,有很多相關的諧音四字詞語,如猴子騎馬,寓意「馬上封侯」;大猴背茪p猴,寓意「輩輩封侯」;猴子在楓樹上掛印,寓意「封侯掛印」。因為「猴」、「侯」諧音,把猴子當成加官進爵的吉祥物。說起來,「猴」這個字還真和「侯」字有點關係。
1.猴子善「候」(觀察)
「猴」字小篆作「(圖文1)」,《說文解字》:「(圖文1),夒也。洃媮n。」「夒」就是猿猴之類。《說文解字》把「猴」視為形聲字,左邊的「犬」是形旁,右邊的「堙v是聲旁。
也有人認為「堙v不僅僅是聲旁,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解釋:「班固《白虎通》云:『猴,候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於候者也。」人類設下誘餌,猴子生性警覺,並不輕易上當,總在高處靜靜觀望,等候最好的時機,即李時珍所謂「善於候者也」。
西漢時的《淮南子》載:楚王見到一隻白猿,發箭射牠。白猿一點都不怕,抓住射來的箭,只當是玩具。楚王於是讓神箭手養由基出手,養由基調校弓弦,檢查箭頭,還沒發射,白猿就已經抱茯W子大哭,因為牠知道養由基和蹩腳的楚王不同,一射必中,自然感到害怕。這個故事也說明猴子確實「善候」,懂得觀察人類。
由於「善候」,所以如李時珍所說,「猴」字右邊就有個「堙v字,而「堙v,就是今天「侯」、「候」等字的老祖宗。
2.「堙v是箭靶
「堙v字本義是箭靶,最初寫作「(圖文2)」。甲骨文作「(圖文3)」、金文作「(圖文3)」,上面的「厂」呈直角形狀,是張開的布幕;下面是一支箭,即「矢」字,代表箭射中了布幕上的靶子。
周代大射之禮,箭靶子的邊緣用獸皮做裝飾,稱「皮堙v,還分等級:天子射的是「虎堙v,用虎皮;諸侯射的是「熊堙v,用熊皮;卿大夫則是「豹堙v,用豹皮。
射箭的人也要分等級。語言文字學家楊樹達認為,古人生活環境險惡,既要面對兇禽猛獸,又要抵禦盜寇異族,箭能及遠,是最好的武器,善於射箭的人自然受族人愛戴,成為領袖,這類人物也可稱為「堙v。因此,「堙v字由箭靶又引伸出領袖之義。古代爵位分五等——公、堙B伯、子、男,第二等就是「堙v,五爵又統稱為「諸堙v。
「堙v的字意慢慢由箭靶移到射箭人的身上,到了秦代,「(圖文2)」字上面多了個「人」,寫作「堙v。而後,「人」愈來愈重要,「堙v字左上角那一小撇,和左邊那一大撇,從字體中分離出來,構成一個獨立的「ョv,原本上下結構的「堙v字,就寫作左右結構的「侯」了。
3.「候」為守望
「(圖文2)」、「堙v等字本來還有守望、察看之義。
有人說,「堙v字上的「人」,守在布幕(厂)之後,負責報告箭矢是否射中了靶心,因為「堙v也有守候、看候的意思。
也有人說,「(圖文2)」字的「厂」是懸崖而非布幕,指人拿茪}箭在陡峭的懸崖上守望、偵察。後來又寫作「堙v,「人」就站在崖壁(厂)上,意思更明顯了。
守望、偵察,古代又稱為「斥候」,古人說:「斥,度也。候,視也,望也。」「斥候」就是觀察、判斷敵情。而負責觀察的人也稱「斥候」,相當於今天的偵察兵,甚至間諜。晉代孔晁說:「侯,為王斥候也。」古文字學家裘錫圭也認為,諸侯之「侯」的前身就是「斥候」,是在邊境為王偵察敵情的武官。
「侯」、「候」原本是同一個字,後來「(侯)」字多加了個「人」旁,產生了專用為伺望之義的「(圖文4)」字。如前所說,「堙v後來寫成「侯」,「(圖文4)」後來也寫成了「候」,右邊是「侯」,只是「ョv旁簡化成一豎了。
「猴」字由「候」而來,「候」字由「侯」而來。因此,民間把「猴」和「侯」扯在一起,亦不無道理。
文:洪若震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文字學、古代文獻和古典文學,長期從事語文教育,著有《生鬼文言文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