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教條式定義「香港人」 只會挑起矛盾
【明報專訊】財政司長曾俊華在網誌加入討論「香港人」身分,以自身經歷為例,指出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內地及外地人在港定居的例子多不勝數,形容這是「香港常態」,而香港過去一直是兼收並蓄,故無論是「潮州佬」、「上海婆」抑或「台山阿伯」,會否講純正的廣東話、吃廣東菜、唱廣東歌,都不會成為一個人作為「香港人」的障礙。他說,現時有人嘗試將「香港人」身分作出教條式的定義,強要辨別誰「是/不是香港人」,「只會挑起永無休止的矛盾和爭拗,實在毫無意義」。
曾俊華以〈奇遇〉為題撰寫網誌,指復活節與家人到了馬來西亞檳城旅遊,巧遇一名來自美國的華僑翁先生,翁先生主動問他,「先生你好,請問你是否曾卓豪的兒子?」曾俊華透露,原來翁氏的父母與自己父母是相交。
稱港是移民城市 兼收並蓄
曾俊華說,自己祖籍台山,曾祖父早年移民美國三藩市搵食,其後上世紀40年代,他的父母也計劃取道廣州及香港,坐大輪船到舊金山,父母當年認識了一名在廣州培正學校任教的翁老師,並在翁的寓所借宿一段日子,而在檳城遇上的翁氏,便是翁老師的兒子,而這名翁先生當時只有幾歲。曾俊華指父母其後來港住了10多年,曾俊華和3個弟妹便在香港出世,至1960年代才舉家移民美國紐約。
曾俊華稱,當年父母無心插柳,決定了他成為香港人,而香港本身就是一個移民城市,一直兼收並蓄,故嘗試將「香港人」這個身分作教條式的定義是毫無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