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十三五規劃」綱要談到香港時,提出要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香港過去一直是海外資金往來以及進入內地市場的集散地,但如今內地資本的大量湧出,正為本港資產管理行業的格局帶來新的變化。
根據證監會公布的數據,本港資產管理牌照(俗稱「9號牌」)在過去一年受到熱捧。2015年證監會共頒發「9號牌」104張,打破2014年新增81張的紀錄,其中不乏中資身影,包括光大、綠地、國泰等多家大型中資金融機構,去年紛紛宣布在港「奪牌」。
光大控股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陳爽表示,在過去的六七年間,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的會員由創會的8個增長了10倍,至今已有約80個,相信新增9號牌註冊機構中來自內地的比例也非常大。安德思資產管理公司執行合伙人劉宏智亦表示,內地企業赴港設立甚至收購資產管理公司的趨勢日漸升溫,而這正與內地政府鼓勵企業與投資者走出海外的策略相呼應。
兩成本港以外資金來自內地
除了機構數量的增加,內地資金在港與日俱增的參與度,亦能從現貨市場的成交金額中得以體現。根據港交所最新發布的《現貨市場交易研究調查2014/15》,中國內地投資者的交易比重位列第三,僅次於英美,並分別佔外地投資者交易金額及市場總成交金額的22%與9%,二者較之前2013/14年度的13%與5%均有大幅提高。
陳爽表示,香港作為海內外資金進出的門戶,正經歷巨大的變化,尤其是近5年變化不斷加速。他直言,現時與過去最大的不同便是資金流向的改變。5年前,香港管理的是希望進入內地的海外資本,如今隨着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中國企業的「走出去」,內地資金流向海外的規模不斷壯大,而包括滬港通及QDII等雙向渠道的設立,亦為本港作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提供了可能性。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表示,內地投資呈現兩極化,除了銀行存款便是股市與樓市,但隨着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相信內地對環球資產配置的需求會很大。
私募基金貸款助收購 回報豐厚
除了龐大的零售投資者,頻頻在海外收購資產的中資企業,亦令本港資管行業有所裨益。劉宏智表示,在大型國企收購交易被匯豐等國際大行等把持下,本港私募基金有機會為跨境私企收購提供過橋貸款,若交易規模龐大,投資者可從中間層(mezzanine tranche)獲得每年8%至15%的回報,而內地企業跨境融資時所發行的可轉債,其回報更可在上市提升價值後高達30%。
陳爽:勿太依賴內地 須放眼國際
中央政府於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並於2015年成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陳爽認為,未來亞投行有可能發行基礎設施債券,可為香港帶來更多產品選擇,而人行已開始允許境外機構參與內地銀行間債市,未來更有機會在香港設立國債託管機構。「政府要為培育資產管理中心搭建配套措施,從業者也不能躺在增量上,而是要有創新,要順應市場需求做具有創造力的事。」
他舉例稱,固定收益類的產品因為「保本微利」廣受內地投資者歡迎,而隨着內地海外投資移民需求的不斷增加,對於理財產品的選擇更多將注重「保本」,希望「微利」,香港要思考如何創造出符合內地投資者需求的產品。除了產品,陳爽認為香港與內地政府仍要加強溝通,令投資渠道保持順暢,例如需要在現有額度基礎上加大新增額度,當兩地市場逐漸一體化時,彼此間的差異便會消減。
陳爽表示,內地在經歷去年的股災與匯率波動後,政府在政策選擇上或會將人民幣與離岸金融市場的穩定作為首要目標,令資本帳等開放速度放慢,進而導致渠道不順暢,港府應在此方面加強溝通。但他亦指出,香港不能過度依賴內地,仍要定位為國際金融中心,以法制等環境吸引外資在此設立機構,同時吸引內地資金將香港作為走出去的第一站,扮演兩者「超級聯繫人」的角色。
(系列五之三)
明報記者 尉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