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環嘉咸街及卑利街重建項目啟動近10年仍未完成,市建局最新預計,位於結志街與嘉咸街交界的兩層高「鮮貨零售中心」最快今年第2季開業。本港過去多項重建或保育項目引起爭議,憑研究嘉咸街重建和台灣寶藏巖活化而獲獎的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系主任伍美琴認為,知識分子在建制內外應「媕野~合」,方能改善舊區規劃。對於有民間團體在嘉咸街重建範圍發現戰前民房等古物,她建議本港借鏡台灣,由政府牽頭資助民間在舊區「尋根」,避免再發生邊拆牷B邊發現古物的情G。
明報記者 岑詠欣
「2005年首次去台灣寶藏巖,覺得只是寮屋區,溶溶爛爛,究竟值不值得保留?當時我隨行的老師回應,『若(當地)人覺得值得,就應保留』。」這個問號啟發伍美琴在5、6年前開始比較寶藏巖及香港嘉咸街的重建規劃,並認為建制內外的知識分子(政府或公營機構與民間團體)「媕野~合」,對爭取更佳的舊區規劃方案相當重要,「所謂知識分子不是只懂抗爭,或單純給意見,而是有根有據」。
籲建制內外配合 扭轉政府取態
伍美琴在2010/2011年度獲研資局資助40多萬做這項研究,最近更憑此成為首名華人學者獲頒歐洲規劃院校聯合會的「2015年最佳論文獎」。曾在港大任教的她笑言,研究嘉咸街除是「因利成便」,亦覺得這個百年露天市集很有趣,「攤檔各有不同,整條街本身就是living heritage(活的文化遺產)」。
論文提及「媕野~合」可令大眾醒覺該處的獨特價值,甚至扭轉政府或公營機構的取態。她說台灣文化局當年願意配合民情改變,最終令寶藏巖活化成藝術村,部分屋更是「留屋留人」(見另稿);她翻查港府資料,發現重建嘉咸街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要改善衛生,但中西區關注組等民間團體的介入,強調嘉咸街百年露天市集等「寶物」的獨特性,令市建局提出分階段重建、增設鮮貨零售中心等。
台灣政府與民間較能直接對話
被問及兩地重建及保育方案哪個較佳? 伍美琴說兩地政治氣候不同,台灣政府與民間能較直接對話,反觀本港對話的透明度稍遜,甚至外人無從稽考,「(民間)聲音大點,有助政府(做規劃)較平衡,但亦要政府內部有心」。她續稱市建局作為公營機構,重建不能只為賺錢,社會責任上應比發展商做多一點。
重建前資助民間做規劃 免邊拆邊發現古蹟
本港近年的基建工程或重建舊區時不時發現古物,例如港鐵沙中線的古井,中西區關注組則發現了嘉咸街的「英記堅炭」老招牌、閣麟街的戰前民房遺蹟(見表)。曾任市建局內部的保育小組成員7年的伍美琴表示,尊重古諮會不為嘉咸街新發現古物評級的決定,但整體「adhoc(即興)」處理古物的手法反映欠缺相關政策支援。
伍美琴又說,台灣政府資助民間做口述歷史等社區規劃(Community Planning),扭轉政府主導規劃的常態,建議本港借鏡當地,由政府資助民間團體做社區規劃,記錄區內的獨特建築,可在規劃重建時更有力「討價還價」,亦能避免拆珒褻〝l發現古物的尷尬情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