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場地迫爆 租場七成落空 康文署節目轉戰新界 「避與民爭利」
【明報專訊】表演藝術業界缺乏場地的問題持續多年,康文署最新數據披露,轄下16個演藝場地,去年度有13個場地使用率高達至少九成半,市區場地近乎全爆,藝術團體申請場地因而「爭崩頭」,超過七成、即每年逾萬宗租場申請落空,且有上升趨勢。康文署助理署長(演藝)楊芷蘭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隨茼銴E文化區及東九文化中心共11個表演設施陸續開幕,相信可紓緩缺場問題。短期措施方面,署方逐步將主辦節目轉戰新界區,避免「與民爭利」。
明報記者 岑詠欣
文化中心大會堂爭崩頭
康文署回覆本報時承認,旗下的演藝場地使用率接近飽和。去年16個場地,13個的使用率至少達九成半,競爭最大的市區場地是香港文化中心及香港大會堂,新界方面的場地則是葵青劇院及沙田大會堂(見表)。即使撇除紅館和伊館這兩個定位較為國際化的場地,其他14個場地,過去三年每年均有逾萬宗申請落空,失敗率達七成以上,並且見有上升的趨勢。
東九中心親民 「拎住袋R都入得」
楊芷蘭接受本報訪問表示,隨茈誚~獲批41億元、位於牛頭角的東九文化中心於2021年中開幕,加上西九文化區設施陸續落成,缺場局面有望扭轉。她透露,東九文化中心呈現智能城市元素,例如用儀器偵測入場人次,「觀眾經過(儀器)便可,不用人手數票尾」,亦不會令觀眾覺得「高攀不起」,「拎住兩袋R經過都可入內坐」。她稱,中心之內設有5個藝術攤檔,供年輕人出售自家製作,「賣菠蘿包走情懷路線亦可」。
根據本報統計,西九及東九兩場地合共提供11個表演設施,共逾6000個座位,不過當中8個場地都是600個座位以下的中小型表演場地(見表)。楊芷蘭說,以東九文化中心內的3個小劇場為例,此舉是令中小型劇團受惠,「不會有票房壓力」。她說,明白很多新成立的劇團都希望租用更大的市區場地,以為因此售票速度較快,她期望他們改變觀念,善用這些中小型劇場。
小型場地照顧劇團票房壓力
不過,表演場地多了,不代表觀眾人數跟隨上升,據康文署資料,若不計算紅館及伊館,2014/15年度比起2012/13年度,表演場次雖然整體多了約350場,但入場人次仍徘徊290萬左右,觀眾增長明顯追不上。楊芷蘭表示,同意下一步須思考如何吸引更多觀眾,「藝術家亦要努力拓展自己的觀眾群」。
距離東九、西九文化區落成尚餘一段日子,被問及短期內如何紓緩缺場壓力,楊芷蘭透露,署方計劃將主辦的節目盡量搬到新界區的場地,甚至邀請海外團體於各場地進行巡迴演出,順道拓展新的觀眾群,「不會與民爭利,因此會逐步退出市區演出,騰出更多場地」。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