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電影《三城記》在溫哥華首映,導演張婉婷說,希望通過電影,為在亂世中仍然有所堅持的上一代香港人講故事。
《三城記》(A Tale of Three Cities)前晚在溫哥華國際電影節(VIFF)中首映,導演張婉婷與監製羅啟銳在溫哥華接受訪問,講述電影背後的故事。
《三城記》以電影巨星成龍雙親的故事為藍本,但張婉婷透露,她原先想拍的其實是自己媽媽的故事。可惜母親在2003年突然離世,未有向她詳細講述過自己的經歷便永別,讓張婉婷覺得很內疚。
張婉婷說,這一代香港人經歷過兵荒馬亂的年代,不少人在走難中掙扎求存,但卻仍然有所堅持,不論是為情、也為理想。他們的故事特別傳奇,很希望為這一代人拍一部電影。
成龍父親故事作藍本
羅、張二人其後向其他老人家收集故事,並與成龍的爸爸房道龍結成忘年之交。多次接觸後才聽得懂他時有上海、時有山東、時帶安徽口音的說語。有時房道龍說似是而非的廣東話,又或是不太容易聽懂的英語。最終令她找到所要開拍的故事,可惜籌集資金並不容易。
羅啟銳指出,拍攝這樣一部電影,在服裝佈景上不僅要講究,而且要有戰爭、走難等大場面,才能拍出故事的氣勢與韻味,投資金額上要有一定的要求,故此花費了一段時間才籌募到足夠的資金。
可惜電影拍成後,老人家已過世,未能在生前看見自己的故事,讓張婉婷感到格外遺憾。
張婉婷說,以她從業多年的經驗,同一部電影,十個觀眾可能有十種完全不同的看法與體會。她對入場看《三城記》的觀眾其實沒有要求什麼,就算只是為捧男主角劉青雲的「雲粉」,又或者只對劉青雲與湯唯之間的「化學反應」有所期待,只想看兩人戀情戲的觀眾,她也歡迎入場。
對於目前香港電影業的前景,兩人從低潮中看到曙光。羅啟銳分析說,香港的電影工業從80年代每年拍出二、三百部,到目前的年產六、七十部,或者可以說是處於低潮。但反過來看,以香港這樣一個細小的地方,能夠拍出這個數目的電影,已經算是難能可貴。
張、羅兩人對於最近中國容許廣東話電影上映,抱有期待。以粵語為主的香港電影,可以通過「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叩開中國市場的大門,為香港電影業重拾以前輝煌,露出一線曙光。畢竟,僅是粵語電影,在中國也是一個人口以億計的市場。
但兩人對中國市場也有清醒冷靜的認知。張婉婷感嘆,以目前中國觀眾的品味,只有「狂笑大戲劇」能夠在這個市場賣座。
羅啟銳解釋,中國以前的電影院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票房收入佔全國總和的七、八成。但最近中國二、三、四線的城市大量興建電影院,這部分的市場已經擔起全國票房的七、八成。市場結構翻轉,但這批新湧現的電影觀眾品味與鑑賞力始終與大城市有差距。
兩人表示,手上有幾部戲在籌拍,其中一個可能拍的故事關乎早期美國華人女性,估計加拿大的老華僑也會有所共鳴。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今天下午3時將再次放映一場《三城記》後,羅張兩人便離開溫哥華,他們下一站是韓國釜山的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