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初次見面,請容許先說幾句題外話。
我最接近「文青」的日子,大概也就只是在三十多年前,高中時的那兩三年。那時候台灣的小說、散文看了一大堆,當然也曾立志要寫小說。不過後來移情別戀歷史,上大學時再「轉恁v至社會學,就和文學闊別了一段長時間。
到了孩子稍大後,為了替他們選書,才再接觸兒童和青少年文學,也讀了一點流行青少年小說。不過,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沒有放棄的,是動漫,也曾寫過了一些動漫評論。最近,公餘消閒就更加迷上了日、韓電視劇。
轉了一圈,其實想說明,在本欄中我的工作就是要透過動漫、流行小說、日、韓電視劇等媒體來為大家分享一些生活的文學。我可能會偏向較為有「社會意義」的作品,不過有些時候,也會介紹一些個人單純覺得有趣或好看的作品。我所選的作品,都是能令我有所感動的,即使只是那麼一點點的也好。總之,我希望大家不要有負擔(套用韓劇對白),輕輕鬆鬆讀一下就好。
末日故事的一種變調
頭炮要介紹的是大概不需要再多介紹的日本動漫作品《進擊的巨人》。漫畫是漫畫家諫山創的出道作品,非常「重口味」,故事中巨人會一口一口地進食人類。最初投稿至《周刊少年Jump》時,被編輯要求改變畫風,但諫山堅持,改投《周刊少年Magazine》,於2009年開始連載。後來它在東亞及歐美地區都成為大熱漫畫,並改編成動畫、動畫電影、真人電影及電遊等周邊作品。
作者創作《進擊的巨人》,大概沒有太深寓意,只是日系科幻中末日故事的一種變調。他自己也曾指出是受「成人向遊戲」《Muv-Luv Alternative》的外星人侵略地球的故事啟發。
當然,漫畫受歡迎,主要是因為作品中所描寫的人類到了未知世界的恐懼,與求知的不屈意志等「普世價值」。此外,血淋淋的吃人場面、細緻的架空世界設定、立體飛行的動感、在半空與巨人戰鬥的迫力,都是本作品的看點。我個人感受最深的,是調查兵團對探究「真相」的執著與委身,這其實也是吾輩社會學人的使命。在大受感動下,我更拜託朋友幫我們學系設計了一系列的「進擊的社會學巨人」的宣傳品。
巨人隱喻日本三大威脅
不過,本作的「話題」還是不少對漫畫的聯想。在日本,漫畫中的三大巨人(盔甲巨人、超大巨人、女巨人),被認為是分別隱喻對日本的三大威脅——北朝鮮(金正恩)、中國(習近平)、韓國(朴槿惠)。又有韓國評論家認為,指巨人把弱者生吞活捉的情節令人想起「日本軍國主義」,也有人認為是日本人在覺得受巨人(美國、地震)威脅之下的感情投射,也有讚美軍人,甚至軍國主義的味道。
在香港和台灣,巨人就普遍被聯想為中國。結合了在2010年後香港漸趨激烈的本土主義,「巨人」和「蝗禍」,都成為中港矛盾的象徵,高登音樂旋即二次創作改編了《巨人》的主題曲《紅蓮之弓矢》成《進擊的蝗蟲》,開頭就點明「蝗蟲的侵佔、腐蝕這都市」,更要「保我港地、終結厄勢」。另外有一張網民製圖更把香港放在三幅高牆(分別是「人權法治」、「一國兩制」、「文明道德」)的保護之中。本文初稿寫成之後,《巨人》的真人電影上映,戴耀廷也來「抽水」,再以巨人比喻中國,並大談如何弱化巨人,保衛我城。
對於這種種政治詮釋,作者只說「創作是希望大家有同感,如果有人對照自己的實際生活來看,並能夠分享感受和煩惱,再而令大家在生活媟P覺舒服一點就好了」。不知道,這是不是體現了「作者已死」的觀點呢?
文:趙永佳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聯席所長、社會學系教授,兼任高中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考評聯合委員會主席。
(liberal-snapshots.blogspot.hk)
(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