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學通識﹕伊朗電影——挑戰國內禁忌
【明報專訊】伊朗導演約化巴納希(Jafar Panahi)的作品一向挑戰伊朗禁忌,曾因拍攝「反政府」的電影而被判監6年以及禁止20年內製作電影。他的電影屢被禁止在當地放映,暗地裏執導的最新作品《伊朗的士笑看人生》(Taxi)在2015年柏林影展奪得最高榮譽金熊獎,但巴納希被伊朗當局限制出境,未能到場領獎,要由於電影中有份出鏡的侄女Hana代領。
巴納希於《伊朗的士笑看人生》化身的士司機接載乘客,他在車上設置小型攝錄機,拍攝乘客百態。乘客代表各種伊朗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從他們的談話和行為可反映伊朗文化背後一些看似荒謬又令人無奈之處。
小偷與教師辯死刑
的士司機巴納希車上第一批客人(當地的士可供乘客從不同地點上車而「拼車」,即俗稱「泥鯭的」)中一個男乘客談到偷輪胎的賊,直言這些人應該被處以死刑,殺一儆百;女乘客不同意,認為人的每個行為都有背後原因,賊人可能因為生活貧困才偷竊,應予改過機會,不應判處死刑。兩人因觀點不同而爭辯,女乘客問及男乘客的職業,男乘客起初拒絕透露,本身是教師的女乘客便說﹕「人捍衛自己的理念有兩個原因,要麼你真心相信它,要麼就是涉及個人利益。」最後男乘客方說出自己的「職業」——小偷,而他覺得自己盜亦有道。
死刑執行量 伊朗全球第二
爭辯期間,女教師指出目前伊朗是繼中國後全球死刑執行量第二多的國家。國際特赦組織明言中國死刑執行量是「國家機密」,但估計每年有數千人被處決,而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則排行第二及三。根據國際特赦組織的統計,伊朗2014年公開執行289次死刑,不公開的有454次。
光碟商人與藝術學生
光碟商人約了客人見面,由於光碟大都是伊朗禁片,更包括以話題作見稱的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客人不能在「光天化日」下選購,只好躲在的士上挑。客人是藝術學院學生,主修電影,立志成為導演。他說經典的電影都已經看過,希望看一些較新的作品。商人說下次會帶美國劇集The Big Bang Theory給他。
抗西方意識 本土電影被禁映
伊朗1979年發生伊斯蘭革命,政府被推翻後建立抗西方文化意識的原教旨主義政權,此後伊朗對西方產物管制甚嚴,認為西方電影蠶食人民的純潔思想,因此西方電影和電視劇一般不能放映。
其實不單西方電影,伊朗本土電影亦難逃被禁映的命運。例如《伊朗式分居》(A Separation)因談離婚議題,一度遭禁映。不過,該電影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曾在柏林影展、奧斯卡頒獎禮和金球獎奪得多個重要獎項。憑《伊朗式分居》贏得柏林影后的伊朗女星Leila Hatami之後出席法國康城影展時,跟影展主席親吻面頰打招呼,伊朗副文化部長批評她公然侮辱伊斯蘭婦女的貞潔形象,有團體更要求她被處以鞭刑,最後她要公開道歉。
逃避現實的「現實主義」
巴納希開着的士接侄女Hana放學,Hana說教師要求他們拍攝短片當功課,短片有機會公開放映,但內容須遵守某些規定,例如避免表現出「骯髒的現實主義」、避免暴力、尊重伊斯蘭頭巾、角色要使用伊斯蘭聖人名字、避開政治經濟話題等。
Hana不理解何謂「現實主義」,指教師說因為現實太黑暗所以不要呈現,但她質疑為什麼某些現實不應展示,不少人卻做出那些現實行為。之後,曾經幫巴納希辯護的女律師上車,談到最近有女性因違例進入體育館而被捕,那女生在獄中絕食,但當局要求她向外稱自己沒有絕食。
女性地位與異見人士
雖然伊朗女性的權利慢慢提升,如她們可以開車、參政等,但仍不可以進入體育館,曾經有女球迷和女記者因進入體育館而被捕。
另外,人權律師透露政府除會對異見者進行政治和道德檢控外,也會鼓動異見者的朋友與其反目,因此異見者獲得自由重返社會亦不一定好過,人權狀况堪虞。
■相關概念
人權(human rights)
文化抵抗(cultural resistance)
表達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
思考問題
1.巴納希車上乘客的遭遇反映出伊朗社會哪些問題?
2.伊朗保護傳統伊斯蘭文化而抗拒西方文化,你認為這對伊朗的發展有何利弊?
文﹕鄭寶欣
圖﹕高先電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