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英國大選甚有可能成為英國近百年來變數最多的一次選舉。保守黨和工黨民望相當,但又各自無望取得過半數議席,必須尋求其他小黨合作,可是觀乎選前各黨表態,現在就連能否組織出一個能控制下議院過半席位的執政聯盟也成疑問。英國不僅有可能出現少數派政府,理論上連首相也可能並非由第一大黨的黨魁出任。
多數派政府唯一選項:兩大黨合作
根據選前全國民調,保守黨和工黨各有約三成多的支持,排第三的是極右英國獨立黨(約一成多),之後是民望不足一成的自由民主黨,以及估計得票率大約5%的蘇格蘭民族黨和綠黨。然而問題是,英國大選並非奉行比例代表制,而是各區議席票多者勝(first past the post)的制度。英國獨立黨即使得票率第三,但最終可能只得寥寥數席,反而蘇格蘭民族黨卻可能取得多達50席。
問題來了——若要建立穩定政府,必須要有一個陣營能夠在國會手握323席或以上,但根據議席分配的估算,選後若要成立穩定的正式執政聯盟,基本上只有保守黨伙拍工黨成立大聯盟政府,以及「工黨+自民黨+蘇格蘭民族黨」這兩個組合,但兩者的可能性都很微,特別是自民黨已表明不會跟蘇格蘭民族黨合作,至於工黨也排除與蘇格蘭民族黨合組執政聯盟。
令情G更複雜的是,根據英國官方2011年的《內閣手冊》(Cabinet Manual),倘若大選後沒有單一政黨能在國會取得過半數控制時,現任首相和政府可繼續在任,直至他們決定向國君呈辭為止;除非已明顯一定不可能取得下議院信任,又或有清晰明確的另一選擇,否則「現任政府有權等到新國會召開時,看看能否取得下議院信任」。換言之,就算保守黨所得議席出乎意料不及工黨,只要工黨陣營沒必然有把握穩獲下議院信任,理論上卡梅倫仍可選擇堅持下去。
蘇獨勢力成工黨「阿二組閣」王牌
《內閣手冊》指出,在英式議會民主制度下,一個政府是否有能力獲得下議院信任,是執政的核心,具體而言就是能否在信任投票中過關,這也是組織政府的核心原則。當首相聯同其政府辭職,國君可邀請最有可能獲得下議院信任的人接任首相組織政府。不過手冊註明,獲得下議院的信任,不等同在下議院擁有多數議席,又或能夠贏得每一表決。
政黨可循3個方向組織政府:一是正式的執政聯盟(由不同政黨協商施政計劃並分享內閣職位);二是由單一政黨領導少數派政府,並締訂一些正式跨黨協議,確保在信任投票和財政預算案表決獲支持過關;三是由單一政黨組少數派政府,在每次關鍵投票時臨時拉伕。
按外界估算,保守黨可在今次大選中獲得約280席,多工黨約10席,成為第一大黨,但由於自民黨所得議席勢將大減,即使兩黨合作,充其量也只能組成一個少數派政府;就算保守黨再透過正式跨黨協議的方法,在信任投票中找來英國獨立黨和北愛新教政黨支持,也未必能湊夠票。
反觀工黨若選擇組織少數派政府,並跟蘇格蘭民族黨等締訂正式跨黨協議,在國會通過信任投票的機會還要大一些。這意味今次英國大選有可能重演1923年的一幕:即由第二大黨在其他政黨策略支持下組織少數派政府,而非由第一大黨籌組政府——當年保守黨在首相鮑德溫帶領下雖贏得最多議席,但在國會遭到不信任投票,鮑德溫原想拉攏第三大黨自由黨合作,但自由黨最後選擇不加入任何執政聯盟,而是策略性地支持工黨黨魁麥克唐納出任首相,籌組少數派政府。
政局不穩 改革選舉制度呼聲漲
出現這種「阿二上台」籌組少數派政府的局面,難免容易令人質疑新首相的民主性和代表性。
事實上,麥克唐納領導的該屆工黨政府,最終也只得10個月命。其實近年英國國會政治憲制改革委員會和一些學者都在探討改革英國民主選舉制度,例如應否改革「勝者全取」的議席分配方法,以及硬性規定所有首相必須經由國會正式表決任命以增加認受性(1902年以來英國15次在國會任期中段更換首相,只有1次交付國會進行信任表決)。倘若今屆大選再度產生懸峙國會、在由誰組織政府上引發激烈紛爭,要求制度改革的呼聲勢將更為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