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長壽來說,日常習慣可能比基因更重要。下面是美國多位專家總結出的「排名前六的長壽習慣」。
1. 多接觸動物
寵物提供給老人友誼和溫暖,讓老人擁有傾訴物件,從而釋放壓力,多接觸寵物的人,能擁有穩定的血壓、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準。普度大學人類與動物關係研究中心主任阿蘭?貝克博士表示,除了貓和狗,在家中設立水族箱、養一隻小鸚鵡等都有幫助。如不願在家中養寵物,去動物園、水族館多接觸小動物,做動物收容所的志願者,或者經常遛遛鄰居家的狗,也有同樣的效果。
2. 每天聽音樂
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認知神經科學家皮特爾?加納塔博士表示,聽音樂有助於緩解焦慮,幫助睡眠、增強記憶,還能促進傷口癒合,降低與壓力有關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水準,從而增強免疫力。對老人來說,每天聽音樂,還可以降低血壓、緩解關節炎疼痛和加速中風後康復,甚至能抑制認知障礙症的病情發展。美國邁阿密大學醫學院庫馬爾教授表示,音樂能喚起積極的情感和態度,尤其在清晨,選擇快節奏的、愉悅的音樂能讓你維持一天的好心情。
3. 經常笑出聲
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心臟病學家麥克爾?米勒博士表示,笑聲能促使人體發生變化,改善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因此米勒博士的長壽處方是,找到讓自己快樂的事,笑出聲來,並把這快樂傳遞給別人。
4. 周末回歸大自然
耶魯大學社會生態學家斯蒂芬?凱勒特博士表示,多去戶外,重回大自然,有助於提升情緒和自信心。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研究發現,經常接觸自然界的人更少生氣、抑鬱和緊張。戶外散步和騎自行車等低強度有氧運動可降低心臟病風險。快走、釣魚、划船和種花種菜等都是很好的戶外運動方式。不用擔心居住的附近沒有山脈或者海洋,利用周末去當地公園、植物園等「綠色地帶」也有同樣的效果。
5. 每周幫人2小時
研究發現,與從來不#明別人的老人相比,經常幫助朋友、親戚或鄰居的老人明顯感覺更快樂,身體也更健康。美國預防醫學教授史蒂芬?波斯特博士表示,70歲以上老人每年參加志願活動100小時(每周只需2小時)就可獲得多種保健受益,包括緩解抑鬱、減輕體重、減少失眠和增強免疫力等。
6. 多練太極
美國塔夫茨大學醫學中心風濕病學專家王晨晨博士最新研究發現,太極拳動作輕柔,衝擊力小,幾乎是人人都適宜的運動,尤其是老人。常練太極拳可緩解焦慮抑鬱、改善睡眠品質,降低高血壓和緩解纖維肌痛等慢性疼痛。
-------------------------
千杯不醉
更易飲酒上癮
有些人會因為晚上喝酒而醉,而有一些則不會。不要以為喝得越多的人越能喝,某些人不勝酒力的原因,可能真的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是這樣。澳大利亞一項針對雙胞胎開展的最新研究表明:原因可能是由他們的基因決定的。
有研究表明,對於不同的性別而言,遺傳因素分占不同比率 — 女性為45%,男性為40%。換句話說,基因因素解釋了一半為何喝了同樣多的酒後有些人會醉,有些人不會;另一半可能來自與DNA無關的外界影響。比如一個人喝酒的速度、喝酒期間是否進食及對酒精的耐受力。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產生基因變異的人在醉酒方面的風險比沒有醉酒基因的人更大,即使後者喝得更多、更頻繁。也就是說,基因決定一個人醉酒的程度,同時也能成為一個人在第一時間喝醉的證據。這表明,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未來研究酒精成癮。「我們已經發現到,基因基礎是醉酒的最大‘嫌疑’。這可能是酗酒基因的另一個線索。」研究組的領頭人密蘇裡-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Wendy Slutske表示。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證明,一個在基因上不太容易醉酒的人可能具有更大的酒精成癮的風險。
在這項研究中,大約4000名澳大利亞中年雙胞胎參加了此項電話調查,報告他們的醉酒經歷及酒精消費。參與者講述他們在過去一年中的醉酒次數,連同他們的醉酒頻率。這是一年中喝酒後導致生病後的統計次數。他們還報告了他們的「醉酒阻力」,他們是否曾經經歷了一個酒後發生醉酒的情況。
研究人員發現,同卵雙胞胎之間有著高度相關的醉酒頻率以及醉酒阻力,這表明基因相似的雙胞胎享有醉酒的最大嫌疑。研究人員Slutske表示,關於醉酒的生物學研究近年來得到更多的關注,但只有很少的工作主題。「喝酒,並不是一刀切」,Slutske說。「飲酒也有可能不出現喝醉這樣的不良後果。」
藥可以幫助人停止喝酒嗎?不少想擺脫「酒癮」的人都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新的研究結果表明:經常飲酒的人應該觀察他們的身體反應。「看著身邊的人越喝越盡興,你也不斷增加自己的飲酒量,這可不是一個好的主意。」Slutske 說,「因為你可能比別人更容易喝醉。」她指出,這項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人們關於他們的醉酒後的記憶可能不完全準確。研究人員指出,下一個步驟將是確定導致醉酒的特定基因嫌疑。
---------------------
轉身 喝水
提醒爸媽慢做的幾大事
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日常的一些行為動作如果過急、過快,可能給老人的血壓、心臟、協調能力等各方面都帶來不良影響,從而對身體造成損傷。所以,有些事尤其要放慢速度。
起床
清晨容易發生腦血管意外,有心臟病、高血壓的老人晨醒後不要太急,醒來時先躺一會,可以伸伸懶腰,使血液慢慢流動。坐起來時,不要立即挪到床邊,可以靠在床頭休息一會兒,能改善腦供血狀況,以防腦供血不足。
排尿
有的老人不願半夜起床排尿,早晨醒來時尿意緊迫,會迫不及待去衛生間。但如果排尿過快,膀胱排空容易引起頭暈,甚至出現排尿性暈厥。所以,老年朋友排尿要儘量緩慢,不可用力過快過猛,直立位或蹲起時,要手扶支撐物。
喝水
喝水太快,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老人或心臟不好的人,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正確的喝水方法是,倒一杯溫開水,先含一小口滋潤口腔,然後慢慢咽下,小口小口地喝,喝250至300毫升即可。
吃飯
對於老人來說,如果咀嚼不細,粗糙的食物會增加胃的負擔。老人吃飯一定要細嚼慢嚥,一口飯最好嚼25至50次,有助食物消化。
轉身
不少老人因心臟功能衰退和腦動脈退化,血管彈性降低,體位改變時常發生頭暈眼花等狀況。有中重度頸椎問題的人,突然轉身還可能導致暈倒。所以做轉身回頭的動作時,動作不要快,幅度不要過大。
低頭彎腰
低頭彎腰過快或猛然抬頭很容易導致體位性低血壓,還容易閃腰,老人最好儘量避免此類動作。如果必須做撿東西的動作,最好手扶桌椅,使身體有個著力點。
上下樓
老年人控制力差,腿腳不靈,比如,明明想把腳放在臺階上,做到的卻可能只是腳懸在半空,當意識到情形不對時,又不能及時糾正。因而,老人上下樓最好手扶欄杆、慢步而行,儘量別跨步,等雙腳全部在一個臺階後,再走下一步,以減少關節承重,這對骨質疏鬆老人尤為重要,可大大降低跌倒及骨折風險。
-----------------------------
常聽古典音樂
讓大腦更年輕
聽古典音樂不僅能陶冶情操,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經常聆聽古典音樂能夠促進大腦中掌管記憶和學習部位的基因活性,同時還能抑制一個同帕金森氏症相關聯的風險基因活性。
研究人員讓參與者聆聽莫札特的第三小提琴協奏曲K216(G大調),這首曲子的長度大約為20分鐘。參與者中包括有欣賞音樂習慣的人和不常聽音樂的人。研究人員發現,聽古典音樂改善大腦功能的作用僅出現在那些「有音樂體驗」的參與者之中,也就是那些經常聽音樂的人,這也表明熟悉樂曲的重要性。聽古典音樂提高了「有音樂體驗」的參與者大腦內涉及多巴胺分泌和運輸、突觸神經傳輸、學習和記憶的基因活動。不僅如此,聽音樂還能調節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的基因,因此,聽音樂能夠有助保持大腦健康。
研究領導者赫爾辛基大學俄瑪?尤爾維拉博士表示,「聽古典音樂改善大腦的功效只在有音樂體驗的參與者中發現,表明想達成這種功效,對音樂的熟悉和體驗至關重要。這一結果有助進一步開發音樂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