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溫哥華近期出現相鄰獨立屋以「打包」形式出售現象,「打包盤」的每間獨立屋賣價,往往比單獨放售高出一、二百萬元,有專門做「打包」的地產代理表示,其實買入這些「打包盤」的,約七成為本地發展商,海外買家只佔少數;而98%放盤都是由業主主動聯絡代理提出放盤。
代理也發現,「打包求售」方式近日也擴至溫哥華以外城市,遠至內陸維農市(Vernon),也有業主集體放售。
溫哥華近期出現相鄰獨立屋以「打包」形式出售現象,早前在格蘭護街(Granville St.),9間屋「打包」放盤,成功以33,640,660元成交,每間屋成交價平均為370萬元,較市價約170萬元,高出200萬元。另外,最近在西54街(W. 54th Ave.)亦有一連7間獨立屋,以2,810萬元放盤,每間屋的放售價介乎360至450萬元。對比之下,這些大約50至60年樓齡的房屋,一般叫價在200萬元至250萬元之間,「打包」放售價明顯高出一大截。
集體放售在近年愈見普及,ReMax地產公司的經紀余曼華表示,集體賣屋現象愈來愈常見,主要是由於溫市府的城市規劃,積極發展主要街道,並透過重新規劃用途,將原本只准建獨立屋的地皮,可改為發展高密度多層住宅,因而令不少業主獲得發展商的主動游說。
余曼華說,據她所知,買入「打包盤」的買家,佔70%是本地發展商,海外買家只佔少數。「本地發展商較了解各地區的發展,而買家亦不限於溫市,在列治文的發展商很多時亦會跨區買盤發展項目」。
她又表示,發展商完成交易後,不一定會發展住宅項目,部分買家計劃用來開辦老人院、托兒中心等設施,但主要視乎市府是否批准申請。
余曼華說:「有些業主被發展商接觸後,便會主動聯絡鄰近的業主,談好了,便再聯絡我們,希望集體放盤。」她表示,大多數人都以為是地產經紀主動游說業主集體放盤,但實際上都是業主主動找她。
她說:「可以說,最少有98%是業主聯絡我們表示想放售,而這些個案近日亦明顯增加,以上周為例,一周內我已接到38個類似的查詢,放售地區亦不限於溫市,列治文、素里、新西敏,甚至遠至維農地區也有。」
至於集體放售的原因,余曼華說,除了因為放售價相對較高外,多數賣家都是較年長的一輩,他們都希望支持市府發展社區,讓發展商善用地皮,建多些房屋給下一代,讓年輕的一群有機會置業安居。她說:「希望市民大眾都明白,集體放售的賣家,並非一心只為利潤,他們都知道社區需要發展,因土地的確不足。」
同樣處理「打包盤」的Sutton地產代理Turbo周表示,「打包盤」一直都有,除溫市外,素里、高貴林亦有。以他的經驗為例,買入「打包盤」的,全是本地發展商,暫未見有海外的投資者。至於買家買入後,用作什麼發展,則視乎土地的大小而定,難以一概而論。
周亦坦言,「打包盤」的叫價可較高,因此對物業代理及業主而言,都有一定的吸引力,對買家來說,不用分別游說各業主,亦較為便利,同時讓買家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他說,一般都是他主動接觸業主游說放「打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