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學校是社會縮影,學生會象徵民意代表。教育學院調查發現,近九成受訪學生稱,其就讀學校的學生會是經無篩選的「真普選」選出,但同時有近半學生認為學生會只是門面裝飾,根本無實質作用,逾八成教師則不認同。教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梁恩榮指出,這反映學生企盼不止是形式上的民主,而要有實權,又強調調查在佔領運動前進行,相信佔領喚起了不少學生的公民意識,將拉遠教師與學生之間落差。
梁恩榮於去年佔領運動發生前,以問卷訪問逾3000名學生及逾千名教師,並與其中5間受訪學校師生深入訪談,了解學生參與校政的情G。結果顯示,壁報設計、班級活動、課外活動等低層次議題,學校容許學生的參與度高;但涉及教與學設計、學生發展計劃、校規制訂等高層次議題,學生參與度低,無法進入「禁區」。
近九成「真普選」選出
調查亦發現,88.8%學生稱,學生可自行組織學生會候選內閣,再由全校學生一人一票選出;6.2%稱學生會由教師提名,再由全民投票;僅2.3%稱學生會由教師全權指派。然而,65.4%受訪學生認同學生會功能只限於舉辦學生活動,45%更形容學生會是門面裝飾,無實質作用。近六成學生認為自己對校政的影響力不足,兩成更認為是「零影響」。
梁恩榮指出,這反映「即使程序上一人一票,學生仍覺得不足夠」,學生要求的是實質權力的分享,而非形式化的民主。
教師方面,逾半教師不認同學生會功能只限於舉辦學生活動,而不認同學生會是門面裝飾、無實質作用的更達84.5%。梁恩榮分析,教師認為容許學生參與部分議題已算是下放權力,但學生卻認為可參與的只是小事,根本無分享實權,兩者看法出現頗大落差。
梁恩榮形容情G「相當不理想」,又調查是佔領前做的,佔領後學生對民主、參與校政的企盼更大,勢將學生與教師的落差拉得更闊。他期望教育界與時並進,避免出現更差、更對立的局面,「間間學校情G不同,權力可開放多少?學生期盼有多高?最重要是與學生商討」。
學者:最重要是與學生談
他又透露,佔領運動落幕後曾聯絡上述5間師生曾與研究人員深入訪談的學校,擬探討佔領對校政民主化的影響,但其中3間拒絕再受訪,「沒言明原因,情G頗奇怪」,其餘兩間有正面影響,包括學生會成立小組關注政制發展。
明報記者 廖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