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每當「叮噹」一角出現,港人自然會想起保全叔的聲音;對於他的離逝,有人滿懷不捨。到底幾代集體回憶如何造成?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指出,叮噹的動畫始於1980年代,當年經濟起飛,「電視撈飯」是港人最大娛樂之一,而且社會節奏較慢,卡通角色更易入腦;加上叮噹「百寶袋」內的法寶,無論是每一代的小朋友都能有共鳴,令港人對角色整體(包括聲音)都有感情。 每一代皆對「百寶袋」共鳴 時代巨輪一直在轉,由《430穿梭機》到《閃電傳真機》,再轉至《放學ICU》,無豕鉞ㄧ`目代代不同,當譚玉瑛都換走了、技安也成了胖虎,唯有叮噹的聲音始終不變,而「多啦A夢」在八九十年代成長的港人心目中,只是一個多了出來的名字。 彭志銘表示,叮噹在港動畫始於80年代,當年社會正在起步,經濟起飛,看電視也是港人最大的娛樂之一,而且社會節奏不似現時般飛快流轉,卡通中的角色更易入腦。他指出,叮噹的「百寶袋」能帶給人希望,而當中的法寶例如記憶麵包、誠實豆沙包等,能令每一代小朋友產生共鳴,無論任何時期的小朋友,都不喜歡受困於讀書的環境,可藉法寶宣泄不滿。 懷念角色整體性格聲音 他認為,叮噹陪茪p朋友成長,成為了不同年代港人的共同回憶,對其產生的感情也是整體的,包括了角色性格及聲音。他說,保全叔的離開是一種損失,而配音組內就算有跟保全叔聲音相似的配音員,在港人心目中也定會失分,他說,「世界正是如此,總不能吹毛求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