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其他新聞
時事漫話﹕孔子學院被轟控制言論
答題指引
IES情報站﹕見證「廚餘」再生
當年今日﹕John Lennon's death
放眼世界﹕土耳其X文化融合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世界公民﹕擴闊基層學生視野

【明報專訊】根據政府2014年10月公布的《2013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生活在貧窮線下的97.2萬貧窮人口中,約19萬為18歲以下兒童,換言之,差不多5個兒童中就有一個活於貧窮線下。2011年香港的堅尼系數高達0.537,參考許多國家的經驗,公平的教育機會是收窄貧富懸殊的有效方法,不過現時香港的社會環境及教育政策能否保證有「公平的」教育機會?社會對基層學生的支援不足,長遠必造成嚴重的跨代貧窮問題。這點可於以下兩份研究報告中印證。

根據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周基利教授於2013年發表的研究顯示,在2011年,生於全港最富有一成家庭的青年,其入讀大學比例(48.2%)是處於貧窮線以下青年(13%)的3.7倍,這個差距遠較20年前的約1.2倍大,令人關注。

此外,中大生物學碩士生賴寶凝的研究發現,新高中學制學生的文憑試成績,尤其是英文和通識科目,與學生的家庭背景有顯著關連。明顯地,現時的學制和社會均要求學生有更廣闊的視野,而這些「視野」往往是依靠社經地位較高的父母,因着資源和人脈而較能負擔和獲取的。縱然關愛基金和不同機構均嘗試資助基層學童的學習需要,不過計劃通常是資助學生學習音樂、藝術和體育等課外活動,學生學到新技能固然是好,但如何擴闊基層學生的社會視野,培養他們成為有承擔的「世界公民」,卻是這些計劃未必能觸及的。

考察各類機構 拉近學習差距

有見及此,樂施會於2014年暑假首辦「樂施青年計劃」,設計一個讓基層中學生認識社會議題的考察體驗系列,並安排一眾關懷社會的「社會達人」作導師,希望學生不會只視「名人富豪」為人生榜樣,反而從這些導師身上看見改變社會的各種可能。

計劃包括帶學生到「香港有機資源再生中心」認識其行政總裁倪漢順,了解香港的廚餘問題和回收方法;跟香港藝術學院資深講師陳玉蘭學習如何運用戲劇教育方式,與青少年探討香港的社會及貧窮議題;到社企「公平點」了解公平貿易的理念、運作模式、以及其總監趙善榮的人生故事;與Lonely Planet旅遊指南作者、「活現香港」創辦人鄒頌華同遊中環,體驗「維多利亞城」的多元文化等。

我們期望這些體驗可以讓學生更留意身處的社會,辨識有意義的學習機會,增加自發學習的動機。計劃的成功除有賴學生的投入參與,亦源於各「社會達人」願意幫助青少年的熱心。政府的金錢資助固然重要,但公民社會的力量亦舉足輕重:若更多賢達願意成為基層學生的導師,更多的社企和公司開放實習機會給有潛質的青年,相信定必有助拉近貧富學生的學習差距。

港島區親身遊歷

以下是「樂施青年計劃」其中一名導師鄒頌華的分享﹕

維多利亞城的心臟地帶就是今天的中環。我們從港島半山堅道的孫中山紀念館出發,一直漫步到山腳下的皇后像廣場。最初,我擔心這個每天也有許多人進進出出的市中心,沒有什麼異國情調,能引起同學的興趣嗎?豈料,原來大部分參加計劃的同學,也是首次踏足這個地方。

由第一站孫中山紀念館,走到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動植物公園、前港督府(禮賓府)和聖約翰座堂等,這些建築群不但漂亮,而且還載着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例如歐亞混血兒何東家族(孫中山紀念館原為何東胞弟何甘棠的故居)如何見證香港的崛起:葡萄牙人除了把天主教帶到香港,還曾協助建設初期的殖民地政府;英國人當年怎樣綠化香港;每逢周末都在皇后像廣場見到的外傭,又如何解放香港的婦女勞動力?

反思遊歷經驗 建立正面價值觀

不同種族的人,在不同時期於香港努力——這些在課堂和課本中沒有教的東西,同學看來並不覺得沉悶,反而用心聆聽和發問。而在香港這個由多元種族組成、充滿不同機會的社會,同學們走着走着,好像又啟發到思考未來的路向。其中一名準備投身婚禮管理行業的同學,就對華麗的教堂特別有興趣。未來,不止有升學一條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一天下來,同學不但表示從未想過行街聽歷史這樣有趣,更首次從頌華身上認識「Freelancer」(自由工作者)的意思,並看到「開放」、「努力」、「有理想」的真人例子,對自身和前路的可能性都加添想像。

然而「視野」並非到此一遊就能「擴闊」,看見、然後反思,繼而建立正面的價值觀,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人才會成長。

■相關概念

跨代貧窮 (intergenerational poverty)

父母一代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並不優越,令下一代也不能走出貧窮的困局,形成惡性循環。根據樂施會《在職貧窮趨勢及低收入家庭補貼建議》文件,2012年第4季,有64.7%在職貧窮住戶育有18歲以下的家庭成員。而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全港有超過28萬18歲以下兒童活在貧窮線下。

文﹕樂施會

 
 
今日相關新聞
世界公民﹕擴闊基層學生視野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