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角度﹕滬港通開車 香港「錢途」光明?
【明報專訊】中港融合,金融市場也不例外。2007年中央公布推行「港股直通車」,讓內地居民可單向購買港股,但數月後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突然煞停計劃。2014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推出簡稱「滬港通」的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讓中港兩地投資者可以通過證券公司或經紀互相買賣規定範圍內、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香港的「錢途」是否一片光明?
計劃背景
滬港通計劃下,兩地投資者可透過當地市場的交易所及結算所,買賣和結算在對方市場上市的股票。內地個人投資者只需要帳戶資產值達50萬元人民幣,便可投資港股。措施試行初期有配額限制,總投資額上限為5500億元人民幣(約6960億港元),經上海投資港股每日上限約132億港元,而北向的交易限額每日約165億港元。
2014年4月
事前毫無徵兆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海南省舉行的博鰲論壇開幕禮上宣布,香港與上海兩地股票市場即將互聯互通,實現兩地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10月
市場盛傳滬港通會開通,但完成各項測試後,仍遲遲未公布開通日。
11月17日
滬港通開通當日,香港人每日兌換人民幣2萬元的上限亦同時撤銷。首日中港兩地市場反應大相逕庭,與市場預期有很大落差。大批香港機構投資者湧入買內地A股(人民幣普通股票),北向交易的130億元人民幣投資額在下午2時前已爆滿。相反內地投資者比較審慎,南向交易的105億元人民幣額度全日只用了不足兩成,南下資金未見踴躍。
11月18日
滬港通推行第二天,兩地成交額大幅萎縮,成交額較首日減少近半。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卻對滬港通的成效感到滿意,強調成功與否並非視乎額度用量。陳家強表示滬港通已經落實並成功啟動,下一步會「堅定不移」去推動「中港基金互認」,但拒絕提出具體時間表。基金互認即兩地基金產品可銷售至對方市場,因為憧憬內地市場,或會有許多基金改在香港註冊,另外可促進內地基金業「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