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師生分享
【明報專訊】不再抗拒接觸少數族裔
「我住西貢,家附近有巴基斯坦人開餐廳,也曾和巴基斯坦人一起打球,很少傾談,多用肢體語言溝通。他們的樣子特別,行過都會望一望。原本覺得他們不在香港出生、不交稅、來搶資源,所以不喜歡,參加文化團後,感覺他們很友善,也願意和香港人接觸。但少數族裔各有社群,喜歡聚居,我們較難接觸到。導賞團讓我有機會去認識他們,日後雖不會主動,但起碼不會再抗拒。」
重新認識南亞裔人
「可能是文化差異實在太大,感覺很難接觸南亞裔人,不會主動去做。本來覺得他們不懂廣東話,現在知道原來大家可以溝通,也認識到他們熱情、活潑可愛及希望接觸不同的文化。我們對南亞裔人有負面的既定印象,例如是恐襲分子,見到他們會存戒心,這種偏見已植根,但這是不對的,希望有多些交流活動,改變大家的印象。」
親身接觸 加深學生印象
「活動最重要是加深同學的印象,有時看電視、看報紙或讀老師派發的文章,也能認識到(在港少數族裔的情况),但同學可能沒有興趣。出來參加活動,可以看到同學投入,起碼是開心的,從他們填寫的問卷也可見他們說認識多了少數族裔文化。」
學生對少數族裔改觀
「今次的文化團是我校『全方位學習日』活動之一,近年都有安排學生參加,最主要想學生認識社區中不同人的情况。學生透過體驗式活動,會有很大的轉變。
我教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其中一個課題和通識科相似,就是社會中有何資源幫助弱勢社群(disadvantaged group),從港人和少數族裔的共融生活來說,學生參加後寫感想,都說對歧視行為認識多了、自己可做些什麼等。我們也曾安排學生到學校附近的伊斯蘭教小學做義工,教一些簡單中文。我讓學生先寫出對南亞裔人的印象,記得有學生寫『好窮、好污糟』,他們覺得區內巴基斯坦裔小朋友好頑皮,在遊樂場跑來跑去,印象並不正面。但參加義工活動後,對他們的文化認識多了,見到那些小朋友的開心和活潑,學生便改觀,甚至說他們很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