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亂世藏黃金,盛世修家譜」,若以此標準衡量,那當今中國是盛世無疑了。修族譜在中國有千年歷史傳統,得歷代王朝承認,文革中被攔腰斬斷,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茈螻釵洶J的增加,修族譜的風氣逐漸復蘇:專業修譜師逐漸變得炙手可熱,修譜公司、修譜軟件等新經濟形式也正在興起。明報記者
新華社引述安徽合肥一修譜公司負責人陳發周說:「我們提供的是修家譜『一條龍』服務……從資料蒐集、修訂、排版、印刷、出書成冊,到最終舉辦發譜慶典大會,全部為客戶安排好。」他2010年前給自家修族譜,繼而受ㄤo成立公司,重金聘請老學者辨認古文字,手繪家譜,甚至操辦祭典。他開了一家印刷廠,專門用涇縣的宣紙印製家譜,製成的家譜全部用樟木盒包裝。近年來,公司業績迅速增長,應接不暇。
修譜一條龍 蒐集修訂排版印刷
報道指,此類修譜公司在全國遍地開花,一般一套家譜從蒐集資料到完成製作需時1到2年,費用主要參照家族人數與代際,如五代內每人100元,小家族的價格多為一至兩萬,大家族則十幾萬至幾十萬不等。而江蘇南京知名修譜師王耿甚至表示,他月入過萬,有時甚至日入過萬,不少客戶出手大方,還有全球華人慕名而來。同時興起的還有「盛世家譜」這類網絡應用程式,使用者下載後輸入人名資料,就可編排出電子家譜,還能選擇橫行體、垂珠體、寶塔式、牒記式等傳統世系表格式,無需裝訂印刷。
在市場化前,家譜文化經歷不少變遷,其發展與歷代王朝政治不無關係。宋朝之前,家譜主要用作官吏銓選和望族婚姻門第的參考,只能「官修」,是帝王將相的專利,普通人修家譜屬於犯上。
客戶出手大方 師傅可日入過萬
宋代後言論開放,民間編撰家譜風氣開始興盛,修家譜目的漸變為說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
家譜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慣例,多由自家長者親修,譜中有世系表,正文記有每個人字號、時代、職官、享年、姻配等基本情G,還有邀請學者或政要撰寫的譜序;修完族譜後多舉行家族祭奠。族譜還有秘不示人的規矩,舊家譜除極少幾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長處外,其餘全部銷牷C宋後歷代都對民間修譜表示肯定,明太祖、宋寧宗、清順治等帝皇都發過譜昭,因此即使是戰亂、遷徙,不少家族仍能將家譜延續,直到文革。
《南京晨報》引述南京師範大學閭國年說,目前搶修家譜熱的興起,原因之一是在「特殊歷史時期」很多家族的修譜工作被擱置,有的空了五六代人,因此如今趁老人健在,還可往前追溯兩三代。其所說的特殊時期,指的是文革時修譜被當作封建迷信遭打壓禁止,民間不少族譜被燒牷C而這種想法並未隨茪摮眶異籉荇囓╮G新華社2000年5月的一篇報道中,將「修祠堂續族譜、聯宗祭祖」與「求神拜佛、看相睇風水、建祖墳」並稱為迷信活動,指其在農村和城鎮仍活躍。
文革指修譜「迷信」 大量燒
上述這種態度正在逐漸改變。本月初同樣發自新華社的一篇文章,摘取專家意見稱族譜是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等研究均有獨特功能。面對傳統文化逐漸成為一盤生意,新華社引述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開玉表示,修譜經濟既能傳承文化,也開發了新型文化產業,很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