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其他新聞
閱讀白話﹕葉靈鳳〈還沒有跌下來的人〉
學習要點
作者介紹
閱讀白話﹕實戰篇
閱讀文言﹕姜三蟒捉鬼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生活文學﹕為何要學文言文?

【明報專訊】來自香港的我。我來自香港。我自香港來。三句話,第一句是現代中文,第二句及第三句是傳統中文。第三句改動了慣見詞序,帶有詩意。且看唐人王維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若是這句,「來自香港的我向澳洲的朋友講解香港雨傘革命的事」,這就變成非常現代的中文。傳統中文是「我從香港剛到澳洲,向朋友述說講解香港雨傘革命的事」。孰優孰劣,很難說,要看語境,然而,學好中文,必須兩者都要懂得寫。

穩固根基 多讀文言句法

中文沒有形式語法(formal grammar),寫作的通例是採用主語+謂語的短句方式,句型一般用動詞+名詞的方法,古語謂之實詞。至於形容詞和副詞,一般放在動詞和名詞的後面,稱為後飾法(post-modification)。現代中文採用歐式句法,容許形容詞和副詞放到前面,稱為前飾法(pre-modification)。現在學中文的人,讀現代白話的多,傳統的句法反而不擅長。為了根基穩固,句法變化多端,大家要多讀文言文。

以尋常文史筆記為例,說明一下。晚清遺老徐珂(一八六九至一九二八)編撰《清稗類鈔》,一九一六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風俗類」一篇,有「粵人好」一條:

粵人性剛好,負氣輕生,稍不相能,動輒殺,曰打怨家,非條教所能禁,口舌所能諭,嘗有千百成群聚眾械之巨案。蓋大姓多聚族而居,多者數千家,少亦數十百家,與他姓一言不合,即約期械,人數不足,則出重資雇人相助,如助而死,給撫恤金;因傷廢,給養傷金,其費用則出自祖嘗,或按田科派。游手無業者多樂受雇,雖死不悔。

這是淺白文言,容易讀懂,只有「稍不相能」的「能」能費解,乃和睦之意。《史記?蕭相國世家》:(蕭)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換了是英國人寫這段話,會怎麼寫?他肯定不會這樣寫:The Cantonese are aggressive and militant. They are hot-tempered and may make light of their lives. 可惜,英文不是這樣寫的,這是未受教養的英文。即使最無文學修養的,也會這樣起筆:

The Cantonese are such a militant type of people that they will not hesitate to give up their lives to fight for a trivial cause as long as they deem it right. Quarrels among neighbouring villages that end up in massive fighting are not uncommon.

英文用such…that的句型,也有to…與for…,更有as long as,Not uncommon是understatement(刻意否定)。若真的是英國傳教士在民國初年寫廣東風俗,後句該是這樣:In this vast piece of swampy land studded(/arrayed) with paddy fields and fish ponds, quarrels among neighbouring villages that end up in massive fighting are not uncommon.

中文勉強學英文這樣寫,就鬧笑話,然而我們現在卻流行這種中文:

廣東人是一個為了瑣屑的、但自我相信的理由而相鬥,乃至於毫不猶豫就放棄生命的族群。在這片滿佈水稻田和魚塘的廣袤地方,村落之間的鬥嘴釀成大型打鬥並不是不尋常的。

博通古今,文言與白話兼備,加一點原鄉情趣,我們可以這樣寫:

民初的廣東民風強悍,一點點的口角與鬥氣都會引起鄉民械鬥,打個頭破血流,犧牲性命在所不惜。在這片稻田和魚塘星羅棋布的地方,田埂之邊,魚塘之堤,鄉勇拿蚞S頭和矛槍,怒氣}}地操到鄰村去打鬧,盡是尋常風景。

文: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

 
 
今日相關新聞
生活文學﹕為何要學文言文?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