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去一年內地節目《爸爸去哪兒》兩季皆熱播,明星與子女的相處成為大家的討論話題。但節目為何強調「爸爸」這個角色呢?看來父親的傳統角色仍有很強的社會意義。 《爸爸》雖非中國原創,但也是由同屬儒家傳統的韓國引入,可知節目核心當與儒家傳統緊密相連。現在雖是男女平等的社會,但傳統觀念並未完全褪色,例如「男主外」的價值觀——父親通常不擅長做飯、做家務及照顧子女,首季《爸爸》正反映這點:沒有了「主內」的媽媽,爸爸需獨力照顧子女,又手忙腳亂地煮飯,利用角色錯配來突顯戲劇效果。而從孩子說想找媽媽,以及爸爸一聽到不用做飯便歡呼,更能感受傳統觀念仍深入人心。當第二季特意請來廚藝了得的爸爸,反被調侃是「舌尖上的爸爸」。 古代提倡嚴慈並施 現代親子關係較像朋友,節目中的明星父親亦然,但如郭濤、吳鎮宇與兒子一起玩耍也會嚴肅說教,反憑嚴父形象贏得人氣。固然這與傳統有關,古人認為嚴父才能教好子女,《顏氏家訓》說:「父子之嚴,不可以狎……狎則怠慢生焉。」父子應嚴守各自崗位,不能太親近而不莊重,否則會逐漸怠慢不敬,即父子關係當從嚴。正因強調父嚴,傳統家庭普遍是「嚴父慈母」,但這本非最理想的家庭結構﹕在古人眼中,父親本亦應慈愛,《禮記?大學》便說「為人父止於慈」,慈愛才是為父的極致。正如《顏氏家訓》謂「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焉」,教子應是嚴慈並用。 身教道德 最重要職責 嚴與慈重要,在於能教導子女敬愛,如《顏氏家訓》說「父不慈則子不孝」,父慈是教導孝順的先決條件;司馬光《居家雜儀》曰:「安有嚴君在上,而其下敢直行自恣不顧者乎?」為父莊嚴,子便不會放肆。由此推之,傳統認為父親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身教道德,正如《淮南子?人間訓》謂「為人之所慕(指仁),行人之所高(指義),此嚴父之所以教子」,父親要身行仁義來教子,如《韓非子》中的曾參殺豬教子守信,即是一例。而《爸》安排明星爸爸在孩子面前競賽或與孩子一起接受挑戰,儼如示範榜樣,也頗有身教意味。 但在近現代社會中,由於以往的嚴父形象及「男主外」觀念影響,父親常被約化成「經濟支柱」而少管家事,並以此為「傳統父親形象」,這與傳統想法不盡相同。 文:葉雨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