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理想中,體育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三大政策方向環環相扣,相輔相成,但現實卻有弊病,被不少立法會議員批評是空洞的口號。其中還有何爭議?作為最大持份者的公眾又怎樣看香港的體育發展?
◆體育發展Q&A
盛事化與普及化無必然關係?
一般認為,體育發展的三大政策可互為因果:普及化可形成人才庫,容易發掘體育精英;精英化可提升香港體育水平,有助吸引體育盛事在港舉行;盛事化則能吸引市民關注體育運動,有助推動體育普及。
不過,有評論引用澳洲和英國學者的研究指出,舉辦體育盛事,與體育普及化並無必然關係。舉辦體育盛事如欖球賽、馬拉松,其實極大程度和香港的旅遊業和形象等有關,要推動體育普及,最重要還是改善基層運動設施、推廣和教練人才等。
體育難普及因社會文化?
體育運動難以在社會普及,由不同因素造成,但不少意見認為深層次原因在香港的社會文化。香港人工時長、壓力大,較難培養上班一族對體育的興趣和習慣。
對於青少年,教育制度偏重學術成績,忽略體育科對青少年人格、意志鍛煉的幫助,亦忽視體育可作為一項專門技能、職業,職業運動員的社會地位未受重視。部分家長視運動為消閒、興趣,甚至功利地認為參與體育培訓,可在升學履歷表上添上一筆,且有衝突時,學業應為運動讓步。此外,退役後的支援不足,也令健兒在轉為全職運動員的路上卻步。
應發展體育產業?
專業運動需要大量投資,有意見認為,體育發展不應只靠政府投入,也可適當引入商界參與,簡單如商業贊助,深入便是透過稅務優惠等政策,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包括培訓、運動用品器材、場地營運管理、媒體推廣、保險及運動醫學等,除了經濟收益、有助提高設施質素外,也可為運動員和年輕人提供更多元化出路。
不過,有沒有「觀眾」、「體育消費者」對體育產業發展至關重要,這又令問題回到如何推廣全民運動上。另外,商業利益介入也產生貪污、操控體育運動發展等憂慮。
應設立體育專員?
體育體制有多方持份者,若溝通不足會產生矛盾。體育界一直有意見認為需要設立「體育專員」,統籌所有體育事務和相關資源,專責推動體育發展,最理想由熟悉體育界人士甚至前運動員出任,避免由行外人領導行內人。
特首梁振英2012年在競選政綱中提出設立體育專員,但不了了之。民政事務局回應稱,現實中難以找一個可統領各方的人選,也難將現行種種組織、架構和資源整合。
應辦每年一度國際運動會?
針對體育盛事化,有立法會議員不贊成搞一次過的「放煙花」式大賽,例如奧運、亞運等數年一次的活動,建議爭取申辦連續性、每年均可舉辦的國際運動會,如成為電動方程式賽車賽事(Formula E)的其中一站。
群眾基礎大的運動應提升水平?
籃球、足球、排球等運動受大眾喜愛,但本地球隊成績不算標青,香港缺乏高水平的職業比賽,不利培養專業運動員。有議員建議政府資助本地球隊參加內地職業聯賽,提升運動員的水平,同時可吸引市民欣賞和支持,繼而推動相關運動發展。
◆近六成受訪者指體育未普及
市民對現行體育政策看法
新世紀論壇於2014年2至3月就本港體育政策訪問了1566名市民,結果如下:
?57.9%受訪者認為政府在推廣體育普及化和精英化上做得不足夠
?46.7%認為在推動體育盛事化上做得不足夠
?68.4%認為需要評估目前體育政策的成效,訂立新政策,以配合體育發展的需要
?64.9%支持設立「體育專員」以推動體育發展
?46.1%認為香港有條件發展體育產業,以進一步提升運動員生活
青年對體育發展的看法
2012年倫敦奧運前夕,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和青年智庫Roundtable Community等訪問了674名15至34歲青年,了解港青的運動習慣和對本地體育發展的願景。其中,58%受訪者指「很少、完全無╱非常少」關注本地體育活動或比賽,過去一年曾親身到場觀賞本地體育運動賽事的僅26.6%。部分結果如附圖:(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