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創納米藥霧 延肺病藥效
【明報專訊】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楊智鈞博士首創利用納米技術研製新型藥氣霧劑,針對肺部疾病用藥,如哮喘、肺氣腫、肺結核、肺癌等,有別傳統液體噴劑,其固態脂質體能在肺部延長藥物活性達72小時,並於2008年獲得發明專利權。
現時治療肺部疾病的用藥類型,主要為口服、注射及吸入類藥物劑型,但口服的藥物會先被腸胃分解,而注射及口服藥物都會先通過血液流經心臟及大腦等其他身體部位,最後只剩微量藥物到達肺部,減低藥效。噴霧式藥物雖然能直達肺部,但劑量不能過大,否則會對呼吸組織粘膜做成損害,以上3類劑型,一般只能維持藥效4至6小時。
傳統藥效4至6小時 新藥可達72小時
楊智鈞利用納米技術研發出一種新型脂質體氣霧劑,當患者吸入藥物後,能透過呼吸系統直達肺部,同時藥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延長至約72小時。楊解釋,納米氣霧劑噴出1至2微米的固體微粒,透過利用一種於人體常見的細胞膜主要成分「磷脂質」包裹藥物,再由「乳糖」將整個小球包裹,目的讓小球有足夠重量存留於肺部,其後「乳糖」會被水分解,兩成藥物會起速效作用,另外八成藥物會在72小時內慢慢釋出,有延長藥效、減少劑量及降低副作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