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華仁書院及華仁書院(九龍)分別於2008及09學年起自資4300萬元實施小班教學,校方委託港大研究其成效。雖要面對協助教師轉型、小組教學導致標籤效應等挑戰,但最終有逾九成教師反映,小班有助他們培養學生的創意和批判能力,並有利「保底」,亦有逾八成學生反映,小班令教師更能糾正學生學習錯誤,及有更充裕時間解釋難題。負責研究的學者說,政府拒在中學推行小班是不幸。兩間華仁則計劃籌6000萬元,於未來5年繼續自資推行小班。 未年5年續推 2007年兩間華仁書院的前校監狄恆在八十大壽時,許願希望該兩校實施小班教學,該校校友會遂動用其「華人一家」基金,翌年起逐步達成狄恆的願望。兩校各額外聘請12名教師,將原有班別「拆細」。當時資助中學每班34人(減派政策下2013學年班額為32人),兩間華仁則減至語文、數學及通識每班25至30人,個別科目低至20人,校方並委託港大助理教授Gary James Harfitt研究小班成效。 將改良計劃 淡標籤效應 九華於中、英文課設輔導小組,每級在其中2班抽出約20名能力較弱的學生,上課時接受抽離小組教學,但Harfitt發現,這會造成標籤效應,無助弱勢學生建立自信。九華校長鍾衛良表示,計劃改為在4班而非2班中抽出較弱勢的學生,希望淡化標籤效應。 實施小班的另一挑戰是助教師轉型、善用小班優勢。鍾表示,教師會較有系統地實施共同備課及互相觀課學習,校方安排港大專家等主持講座和工作坊,助教師掌握提問技巧等。 港大向教師了解小班成效,98%教師稱可改善教學活動,亦有分別逾九成教師認為,能提出更多開放式題目、助尖子及弱勢學生融入課堂、以多元方法評估學生、增進師生關係和課堂氣氛等。研究亦發現,約七、八成學生認同小班有上述成效。該校教師吳家樂稱,有數學堂實施15人一班,他可了解個別學生弱點,度身訂造教材,亦可在課堂上逐一要求學生答問題及即時給予回饋,「若學生太多,學生會怕被取笑」。Harfitt認為,華仁的小班有助令學生更主動學習,其經驗對本港學校如何做好小班有啟發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