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官方媒體《中國青年報》署名文章表示,內地網民發起網上抵制港星杜汶澤是阿Q式精神勝利,並指藝人能對公共事務暢所欲言總勝過公共人物只知道悶聲發大財。 網上抵制是阿Q式精神 明報即時新聞網嘗試聯絡杜汶澤,但暫未獲回覆。 杜汶澤針對多個議題和內地網民筆戰,結果惹來抵制,罷看其電影,導致其主演的《放手愛》票房差,而客串的《香港仔》(內地稱《人間.小團圓》)也受拖累。 網絡抵制情緒成行動主宰 作為共青團中央委員會機關報的中國青年報,13日在《文化周刊》版刊出署名湯嘉琛、題為《網絡抵制者別拿阿Q當榜樣》的文章。作者指出,拿抵制當武器,近年來幾乎已成為網絡一景,微博中幾乎每隔幾天就會有人發起「某某某滾出娛樂圈」的話題,早前MH370航班失蹤事件也有網友呼籲抵制馬來西亞。 作者指出,參與網絡抵制,能讓身處其中的人獲得一種集體遊行式的「在場」感,這種狂歡體驗讓參與者的理性判斷退居二線,情緒成為行動的主宰。尤其當抵制行動贏得關注之後,會變得更加亢奮。在這種廣場狂歡式的集體行動中,網絡抵制者往往認為自己教訓了惡人,維護了自身或集體的尊嚴,贏得了勝利。 抵制是弱者擅用的手段 作者指出,殘酷的現實是,網絡抵制者的成就感實質源於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抵制其實一直都是弱者擅用的手段,就好比美國不會抵制阿富汗、父親不會抵制兒子。抵制者看上去很強勢,但抵制其實是一種從下向上的姿態,是一種自感委屈和弱勢的角色扮演遊戲。 作者提醒說,旁觀者早已在網絡抵制者身上貼上「語言暴力」、「民粹」,甚至「腦殘」的標籤,且在道義上並不具備充分的正當性,反而會映照出自己的不寬容、不自由。 作者認為,藝人能對公共事務暢所欲言,無論如何都好過公共人物只知道「悶聲發大財」。如果對某些人的言論不敢苟同,置之不理或公開與其理論,才是更理性的應對方式。若動輒呼籲抵制,而且在抵制的過程中自我感覺良好,「只能顯出自己的狹隘和幼稚。阿Q從來都不是一個正面角色,網友們就別拿他當榜樣了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