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圖片
放大
 
放大
 

其他新聞
「職業犯」稱改過 求官送英文字典
石仔嶺長者跪求張建宗「不遷不拆」
郭家母親節宴欠炳湘
暴雨過後 十蛇出洞
李嘉誠鄭裕彤門前塌山泥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星洲歷史推前500年
考古推動教科書修訂

【明報專訊】本港遺蹟處理成焦點之際,一名考古學者憑藉多年來出土大量文物,成功推動新加坡政府修訂中學歷史教科書,將國家歷史「推前500年」。當地學者稱,近年當地移民增加,有必要修正對本土歷史的認識,建構社會集體回憶,以鞏固國家基礎與身分認同,並鼓勵包容外來文化。

30年3萬文物出土 證殖民前歷史

過往新加坡中學歷史課程主要涵蓋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登陸、開始殖民統治以來的發展歷程,新版教科書《新加坡﹕民族國家的誕生,1300至1975年》(Singapore: The Making of a Nation-State, 1300-1975)則新增了1300至1600年間新加坡作為歐亞跨國貿易樞紐的歷史。新加坡教育部官員透露,有關修訂配合政府政策方針,將原有課程「延伸」約500年,讓學生探索新加坡作為轉口港的起源,了解新加坡與周邊地區及全球的聯繫。

今次修訂的推手為新加坡國立大學考古系教授米奇西奇(John N. Miksic)。67歲的米氏在東南亞各國領導大規模考古發掘,過去30年在新加坡出土約3萬件文物,包括源自約14世紀的中國錢幣與陶瓷、印度的玻璃手鐲與金器珠寶、爪哇的雕刻工藝品等。它們成為新加坡前殖民時期的歷史證明,說明新加坡當時對歐亞地區貿易的重要。新課程已於年初實施。

推手稱或可助政府施政

米氏稱,「要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改寫他對過去的印象,需要壓倒性的證據」,因此歷時多年才說服當局修訂教材。他指出,歷史傳承非常重要,追求個人身分與根源是人類共性,「人們需要的不止是財富」;另一方面,短絀的歷史往往令國家基礎不夠穩固,「如果能表明馬來人與華人有長久的共處歷史,可讓政府有較穩定的政策安排」。

米氏坦言「考古不賺錢」,新加坡政府至今仍傾向將它視為「難以負擔的奢侈玩意」,他的考古工作主要由私人資金支持,他擔心自己退休後考古實驗室會因缺乏資金及難以吸引學生加入而關閉。

學者﹕長期未修 或忌與鄰國衝突史

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歷史系教授王添順指出,新加坡經過長時間才決定修訂歷史教科書,或因忌諱觸及1960年代建國初期與印尼及馬來西亞的衝突歷史,以免惹起族群不和;如今新加坡已有足夠自信面對歷史,亦需建立集體社會記憶,這已成當地重要政治議題。

王添順說,關注本土歷史的催化劑之一出現在2011年,政府宣布拆遷源自殖民時期的武吉布朗墳場以興建高速公路,惹來數千民眾聯署反對。他說,新加坡社會發展迅速而高度都市化,容易令人迷失方向,若人們了解到先祖扎根的歷史遠比英國殖民史深厚,可產生更強歸屬感與身分認同,特別是現時移民人口不斷增加,「更需要知道自己是誰」。

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客席副教授柯宗元指出,每個世代都需要修訂歷史觀,過往新加坡強調與英國的淵源,如今則需強調全球化觀點,以助國民面對移民人口增加的大趨勢。

(紐約時報)

 
 
今日相關新聞
星洲歷史推前500年
星籍港專家﹕投資歷史 鞏固國民認同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