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學習目標
◆知識
•透過事件,可從公共衛生、法治、兩地關係、身分認同等不同面向了解內地遊客在港隨街便溺的議題,當中的內容細分,可參看概念圖
•透過資料,更能掌握內地遊客舉動對香港的影響,以及中港矛盾的背景資料
◆技能
•透過不同人的意見,鍛煉批判思考的能力,除判斷誰的意見合理合情、符合現實外,更可分析中港矛盾的引發點和相衝價值。日後對於相類事件,更能有所掌握
◆態度及價值觀
•通過批判事件,應能對一些重要的核心價值有所領略,例如法治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踐,同學可更具體思量
•能拿重搕H態度的標準,例如包容,更重要是思考如何有效處理人際衝突
■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歸納是次「小童便溺事件」引起中港兩地激烈爭辯的原因。
從事件的起源數下去,已可找到幾個重要的爭辯點,同學可逐一指出,但有少許技術要留意,由於提問字使用「歸納」,故回應時須讓評卷者感受到當中的歸納能力,而非單單陳述中港爭辯的原因。原因可包括兩地(或各持份者)所持的核心價值不同,以及香港官員未能有效跟進事情之餘,其言論激發港人的對立情緒等。在歸納的過程,可考慮將同類情G歸類一併處理;或加入相關概念,都是好的歸納方向。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便溺事件可能為中港兩地帶來什麼影響?闡述你的意見。
題目問及影響,同學有十足發揮空間,只要是由事件引致的影響便可。不過,由於內容可以非常豐富,建議只處理直接引發的影響,以免過分發揮。
同學可就概念圖中的幾個方向處理,包括即時影響的市容及健康方面、香港的執法問題、官員取態與市民分歧、中港兩地仇視情緒、香港市民抗爭式回應等層面討論,以示多角度的回應。當然,也可考慮最穩妥地由持份者出發(例如內地遊客、香港市民、商戶、政府官員等),逐一討論。
◆延伸回應題
3.「引發港人與內地遊客衝突的最大成因是政策。」你同意嗎?解 釋你的答案。
題目為立場題,同學須為題目定立場,並具體清楚地突顯個人立場的確立性,即其個人立場的可取原因。同學宜小心,為保持足夠爭議性,問題的用字有時較虛,容讓答題者先作定義或界題,此處的「衝突」和「政策」兩組詞,作答時宜列出具體情G。例如港人與內地遊客衝突可指便溺事件的當時情G,但亦包含網上攻擊;政策則可指與內地相關的政策,例如自由行、CEPA、限奶令等,甚或香港法律。
同學須利用資料,配合界題(平台)推論立場。支持的同學可指出最基本引發雙方衝突的,是兩地政策(運作方式)不同,令兩地有不協調地方;而且,港府未能就內地遊客對港人造成的「混亂」或「問題」作出有效對策,某程度上令港人生活素質下降,產生負面情緒。反之,同學可以指出政策的不善之餘,兩地的對話或回應刺激對方癢處,令對方不感被尊重和不安,因此引發負面情緒和衝突。(上述只是歸納及範例,不代表當中所有答題可能方向。)
總言之,同學可突出政策造成衝突的一面,或相反突出政策以外更加造成衝突的元素,便是正面回應題目(答題時需兼顧正、反、駁論)。
◆新聞議題﹕隨街便溺要包容?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
顧問教師﹕中聖書院 程斃v
■學習及答題指引,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40508BZ.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