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內閣府副大臣西村康稔周一訪港期間接受本報專訪,闡述首相安倍晉三的經濟改革藍圖。「安倍經濟學」第一支箭「量化寬鬆」及第二支箭「財政政策」,兩箭雖已令日本經濟現起色,但第三支箭「成長戰略」一直被質疑力度不足。西村重申安倍改革的決心,更稱這可能是推動日本改革的最後機會。 安倍自去年底在國安事務上動作頻繁,今年更明言透過解釋憲法為「集體自衛權」鬆綁。不少西方觀察家關注安倍政府會否更茩城磞w事務,令經濟改革退居其次。專責經濟政策的西村否認這說法,強調「政府在經濟改革上並未有重大延誤或改變。」 他稱結構改革一直在進行,今年更會推出一系列改革,務求促使日本經濟以至社會的改變。安倍政府今天(周五)便正式宣布國家戰略特區選址,特區將放寬部分監管,令企業經營更容易,以吸引人才與資金。西村透露,企業稅制改革亦在醞釀,預期6月能完成討論。 不過,日本下周增加消費稅卻成為「安倍經濟學」隱憂。獲譽為「安倍經濟學」背後大腦、耶魯大學教授恭虴誘@較早前稱,若增加消費稅打擊消費意欲,日本央行很可能要再推出寬鬆措施。對此西村回應稱,會否推出量寬完全視乎日央行,但無論日央行會否繼續量寬,結構改革都事在必行。他稱,量寬只是用來「換取時間」,不可能無了期繼續, 到一段時間便要停止。日本經濟增長能否持續的關鍵依然在結構改革,他說:「若能透過結構改革顯示日本社會及經濟有所改變,將會吸引更多直接投資,但這當然不會短時間達至。」 日本經濟向被部分經濟學家批評過於封閉,藥物、農業等方面監管太多,成為經濟增長掣肘。前首相小泉純一郎2001年至2006年任內期間亦曾經嘗試推動結構改革,更曾設立戰略特區,作為結構改革實驗點。但是小泉改革並未成功,戰略特區不單未能推廣全國改革,特區的效用亦成疑。安倍政府能否克服結構改革的阻力?西村稱,安倍政府現時民望超過六成,「而且國民也明白,若他們要改變日本社會,這很可能是最後的機會。」明報記者 林康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