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百多年前的老香港,人力車穿梭皇后大道中,抬頭一看便是中區最高建築物畢打街鐘樓。西餐館及照相館等在街上比比皆是。夢周文教基金會向政府借出數百張珍貴歷史圖片,包括從未曝光的影像,顯示香港昔日繁華的同時,也有小市民在基層掙扎的面貌。香港歷史博物館下周三(18日)起會舉行為期4個月的《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帶領公眾認識戰前香港面貌。 洋攝影師拍港景售外國人 相片展分為多個部分,除展出本港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一般街景、城市面貌,還有不少關於民生、娛樂及商業活動的特寫,如「寫信佬」、街頭攝影等活動。歷史博物館館長(展覽及研究)林國輝接受訪問時指出,本港最早期的攝影活動在1845年已經出現,因香港的特殊地位,早年有不少外國來華攝影師取道香港進入中國大陸,而為了商業牟利,他們拍下不少香港風光的照片,甚至在這媔}業,如「名片照」售價3元12張,售予外國人。 杏花樓照展示中西合璧 其中兩名著名攝影師包括英法聯軍時期的隨軍攝影師費利斯•比托(Felice A. Beato),以及1868年在皇后大道開設攝影室的約翰•湯姆遜(John Thomson)。是次展覽將展出他們的珍貴作品,包括比托隨軍北上,拍下天津大沽炮台北面被攻陷後屍橫片野的畫面,以及湯姆遜在1870年拍攝當時香港著名的大酒樓杏花樓。杏花樓是當年政客聚首的地方,孫中山、楊衢雲等曾在此草擬廣州進攻方略及英文公告。林國輝稱,杏花樓旁邊開了一所Liverpool Restaurant(利物浦餐廳),足見在19世紀中,香港已中西合璧。 20年代灣仔已有壽司店 夢周文教基金會去年向歷史博物館提供一批從英國購得的珍貴圖片,不少過往從未曝光,當中包括在19世紀末於西營盤海旁攝得的「鹹魚欄」,當年海旁為東邊街和正街,至1904年填海工程完成,干諾道西才成為新的海旁馬路;相片還包括灣仔和銅鑼灣一帶,當時在1923年灣仔現時的李節街已是海旁,街口設古玩店,亦有一間名為「壽司銀松」的食肆開業,灣仔當年如香港的「小東京」,據1921年統計,居港的1585名日本人中,有953人住在灣仔。銅鑼灣鵝頸橋附近,都是漁民摸蜆的地方。 林國輝指出,歷史博物館就本港的歷史照片,館藏達1.4萬件,但今次基金會提供的照片,如北京圓明園火災前的寫照、1894年本港爆發鼠疫時的病房相片,都是第一次公開;本港各區的全景圖,部分更可近距離看到相片細節,屆時會在展覽放大展出。博物館今次亦會展出在1900年代初興起的3D立體相,並提供觀賞器和相片複製品,供市民「試玩」。 明報記者 鄭穎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