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失去雙目的小斌斌獲港醫義診,並會使用電子導盲儀,香港失明人協進會會長莊陳有認為這本屬好事,但認為不應給予斌斌及家人「假希望」。據他所知,斌斌即將試用的舌頭感應電子導盲儀,本港從無人使用過,而他一名現居美國的失明朋友正參與威斯康辛大學同款儀器實驗,並曾向他分享經驗,指儀器有助辨別事物距離、形狀,但須在特定光線環境下高度專注使用,用者走動下難兼顧舌頭觸感,日常生活難以應用。 儀器未完實驗 質疑以小孩身試 身為過來人,莊陳有坦言,即使對已適應失明生活的人來說,以觸覺或其他感官代替視覺,幫助他們「感受」眼前影像非易事。他質疑一項連研究機構也未完成實驗的儀器,本港及鄰近地區均無經驗借鏡,何以要用於一個剛失明的小孩身上。以他自己為例,他曾於1970至80年代試用「摸讀機」(OPTICON),書本上的字會透過攝錄鏡頭化成電流刺激手指,從而辨別字母及線條等,但儀器無法普及,因閱讀效率遠不及傳統點字快。 他不諱言,就相關電子導盲儀能否協助小斌斌,他的看法不及主事醫生樂觀,「試想像已適應失明的人也覺(憑觸覺感受影像)困難,何G是年幼兼剛失明?」莊承認自己傳統,但認為在以高科技協助小斌斌的同時,斌斌亦須學習接受及適應失明人生活,並學習使用手杖、點字等現時廣泛應用的器材技術幫助,而非全然依賴尚未普及的儀器,甚至對這這些儀器抱有「重見光明」的過高期望。 指斌斌須適應失明人生活 莊陳有又呼籲公眾在關心斌斌健康之餘,更應關注內地失明人的教育及工作問題,「我當然希望手術、試用儀器有好成果,但過後斌斌能否獲得平等教育機會?長遠的路又該如何走?」 明報記者 周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