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倡集金融法律人才 推動IP產業 稱港有完善法例 惟缺市場人才專責組織
【明報專訊】港產大熊貓龍鳳胎橫空出世帶動大熊貓經濟、本土創作人氣角色Labubu全球爆紅,加上政府近年積極提出政策扶持,令本地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產業發展再度受到注目。業界及學者認為,本港擁有完善法例,但發展IP產業仍存有不同缺口,除本地市場規模不足、欠缺管理IP人才,更沒有專責組織從融資及法律等層面推動產業;學者倡議設IP諮詢委員會,匯集文創、金融及法律等界別人才一同出謀獻策。文體旅局回覆本報稱,文創產業發展處正積極加強對業界產業化發展的支援,強調政府銳意與各界合作,擴大文創IP經濟收益,帶動旅遊及零售等相關行業。
文體旅局:積極支援產業化 推動跨界別跨文化項目
觀乎海外成熟市場,IP產業對經濟貢獻巨大。據國際授權業協會《2024全球授權市場報告》,前年全球授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達3565億美元(近2.8萬億港元),按年增4.6%,當中美國達1995億美元(近1.6萬億港元),續居榜首;中國137.7億美元(1074億港元),躍居全球第四大授權市場。若按IP類別,全球娛樂及角色業務銷售額達1476億美元(1.15萬億港元),按年升6.9%。
本港IP產業仍處發展階段,去年《施政報告》提到本港IP密集型行業分別佔GDP及全港總就業人數約三成,表明會擴大文創產業IP交易生態圈;《財政預算案》早前提出未來5年推進逾30個文化IP項目;《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則為香港文創產業訂立4個發展方向,但亦指本港推動產業化發展面對人才短缺等問題,與日本及韓國等以文創產業為主要產業的城市相比,香港仍須努力。
倡銀行接受無形資產抵押
曾撰寫研究報告探討香港IP潛力的港大經管學院副院長鄧希煒認為,本港優勢在於實行《普通法》及良好營商環境,但他認為政府低估IP生態圈的複雜性,形容香港多年來對市場經濟有一種迷思「市場會自己搞掂」,但很多時某範疇未能經濟轉型,原因是背後無人推動;鄧建議政府成立IP諮詢委員會,成員包括文創產業界、金融界及法律界,其中金融界肩負處理投資及為IP產品定價;法律界處理合約問題,「將呢批人拉埋先有可能推動到整個生態圈」。
鄧希煒續稱,本港金融業擁多方面專家及成熟的監管機制,認為由金融界擔任委員會主席去推動IP產業化更易成事,建議銀行設立專責部門,承認IP價值及可用無形資產作融資抵押。他憶述曾有本地IP品牌創辦人曾因未能找到投資者,加上該品牌初期無市場價值,銀行未能估價而拒絕借貸,導致該創辦人需賣樓籌備資金。
業界:IP應「生活化」 須衝出香港攻其他市場
市場方面,本港上市IP管理公司羚邦集團創辦人趙小燕認為,「靠香港一個地域走唔遠」,尤其若本地經濟未能支持時,本港要發展IP有一定難度,故須打入其他市場;她又提到經營IP必須做到「生活化」,舉例當初引入《Thomas & Friends》時,香港無人會將卡通片打造成主題餐廳,其公司於2008年將屯門黃金海岸酒店佈置為《Thomas & Friends》主題,「由一起H吃早餐,到睡覺穿的睡衣都是你的品牌,那你就可以走得遠」。
文體旅局稱文創產業發展處正積極加強對文創業界產業化發展的支援,推動文化IP創造者和生產者跨界別、跨文化藝術領域的文化IP項目,協助文創機構拓展市場和商業化機會;貿發局優化「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促進文創產業化和提升文化IP傳播力,強調政府會推動更多香港和海內外文創產品加入平台,助業界開拓商機;政府一直支持業界、機構或企業與各地知名文化IP擁有者合作,帶動周邊經濟;若相關項目涉大型活動,政府會積極協調。
明報記者 黃Y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