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回收達徵費效果? 謝展寰:都差唔多 環團稱減廢仍未達2013藍圖目標
【明報專訊】垃圾收費計劃已暫緩近一年,重推無期,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昨日在電台節目被問及這一年的垃圾回收、廚餘收集等「準備工作」是否能代替垃圾收費的減廢效果,他說「效果相當好」;當被追問「(是否)達到垃圾徵費一樣的效果」,他說「都差唔多」;再被追問「是否還需要做垃圾徵費」,他說需檢討完再一併全面報告,重申年中會向立法會交報告。有環團認為現行措施回收效果遠不及收費,減廢至今未達2013年藍圖目標,籲當局不要因自滿而減緩減廢步伐。
謝:垃圾量轉跌 回收率增至33%
謝展寰昨在港台節目《星期六問責》表示,政府曾花大量工夫擴展「綠在區區」、廚餘收集計劃等做準備,收費政策本身雖因經濟狀G暫緩,但有關準備工夫並沒白費,強調正是推動收費的過程引發社會關注及討論,「十幾廿年宣傳效果都唔大,反而暫緩收費令社會對這件事的認知程度增加」。他說以往香港垃圾量增長與GDP增長的百分比相近,現在則扭轉了增加勢頭,轉為下跌。他引數字稱,垃圾量較2021年已減少7.5%,回收率則由28%增至33%。
環團籲勿因自滿緩減廢步伐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向本報稱,政府的廚餘回收計劃確實為市民回收帶來方便,但若沒有法律推動,即使設施便利,市民也未必會真正積極參與回收,強調回收工作只是「落齯O」,效果遠不及垃圾按量收費。他說,香港至今仍未達至2013年提出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年》的官方減廢目標,該藍圖列明2022年將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減少至0.8公斤或以下、回收率達55%,但現時人均棄置量仍有1.44公斤,回收率僅33%,呼籲當局不要因自滿而減緩減廢步伐。
謝:「走塑」一年扭風氣
啟次階段視乎替代品
另外,謝展寰稱首階段「走塑」法例生效一年,社會風氣明顯改變,連鎖快餐店近九成顧客已不用外賣餐具,認為計劃成功。不過他說,收到許多商家反映膠湯品容器、膠蓋等的替代品使用效果不理想,是否進展第二階段管制,須視乎年中替代品試驗成效。
第二階段「走塑」包括規管餐飲業外賣使用的食物容器及蓋等。謝展寰認為,第二階段的重點是飯盒、湯盒,尤其在外賣裝湯時若使用紙蓋、紙餐盒,「用紙蓋時,較容易整碗湯倒瀉,浸得久時(紙餐盒)很快會腍」。他說業界很願意使用替代品,只是需時尋找合適產品。他重申年中會與大型食肆測試第二階段替代品的應用,涉及不同場景,舉例可嘗試盛放不同類型店舖中的餐品,強調現時沒有就推展時間制定硬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