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勵治看佛利民著作取經
捍衛「常理性」譴責精英
【明報專訊】聯邦保守黨黨魁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圖)年輕時透過閱讀,在經濟學宗師佛利民身上取經。他在競選活動期間捍衛自己作為普通民眾的「常理性」,似有譴責對手為「精英」和「全球主義者」的深層含義。
《多倫多星報》發表一篇專題文章,分析博勵治的政治軌跡,家庭和成長經歷如何造就其從政理念。作為保守黨領袖,他的簡單正義感,將決定他是否能贏得這次選舉成為下屆加拿大總理,還是帶來選舉失敗。
自小學會努力才有回報
博勵治在競選期間至少3次講到他年輕時一段經歷。他在卑詩省Okanagan露營時,想租一艘水上摩托艇,但其父親對價格望而卻步,令博勵治只能乘坐一艘黃色腳踏船,當時那些「富家子弟」嘲笑他,並故意用摩托艇掀起的水花潑向他。
現年45歲的博勵治在發布的競選視頻中回憶說:「我回到岸邊,淚流滿面地告訴我父親,我想要一艘水上摩托艇。我父親說,『好吧,你回到卡加利,找份工作,存點錢,我們就借你一輛小型貨車,你可以用自己的錢加滿油,然後回來租個露營地,再租一輛水上摩托艇』。從那時起,我就知道了一個道理:如果你想要什麼,你就必須為此努力。」
博勵治講述這個故事,凸顯了他卑微的出身,也暗示了更深層的含義。他對「精英」和「全球主義者」的譴責,這是他捍衛自己作為普通民眾的「常理性」宣傳,也反襯出對手是「精英分子」、「激進分子」、脫離實際的人,甚至更糟。
與博勵治識於微時的律師兼作家戴法拉(Adam Daifallah)說:「我從未見過像博勵治這樣在所有政治領域都表現出色的人。他是我所認識的最強溝通者、最優秀的政策制定者、最卓越的組織者。」
博勵治1979年出生在一位「16歲未婚母親」的家中,他和弟弟被收養長大,他最早的一些記憶都是與父母的經濟壓力有關。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利率居高不下,生活成本高昂,後來博勵治把這些困難歸咎於當時老杜魯多政府推行的「社會主義政策」。
上世紀90年代,十幾歲的博勵治陪同母親參加一次阿省進步保守黨的會議,點燃了對政治的熱情。後來他大量閱讀政治書籍,對經濟學家佛利民(Milton Friedman)的新自由主義思想著作《資本主義與自由》印象深刻,這幫助他形成了堅持至今的政治觀點:個人自由需要經濟自由的繁榮,而臃腫的政府官僚機構會扼殺和阻礙經濟自由。
指精英想控制每個人生活
作為一名政治家,博勵治將自己的政治主張與反精英主義結合起來,聲稱他的減稅和小政府理念是對損害普通民眾的不公正政策的回應,「我的總體理念就是希望人們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並駁斥了聯邦自由黨黨魁卡尼的觀點。卡尼曾任英倫銀行行長,畢業於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是代表精英階層,「他們想控制每個人的生活」。
但博勵治的領導能力受到一些保守黨人的質疑和批評,一名來自魁北克的前保守黨議員匿名表示,博勵治領導的競選活動「極其混亂」,例如未能在魁北克市中心的一個選區派出候選人,並批評他為人「僵化且意識形態守舊」,傾向於疏遠或譴責那些不同意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