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價講:養兒防老,還是養老防兒?
【明報專訊】2023年教育局更新《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內容,包括新增「孝親」為其中一項首要的價值觀和態度,強調孝道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價值觀教育以中華文化為主軸,延伸開去,亦見於不同學科。
從經濟角度看孝親
有經濟科教師從香港稅務政策闡述孝親觀念,十分「貼地」。薪俸稅設供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免稅額,只要他們通常在港居住且年滿55歲,納稅人即可申請減免稅項。
或有人說,杯水車薪,減免有限,但說到底這亦代表政府對孝親的支持、鼓勵。若納稅人全年與他們同住,更可享有額外免稅額。須知父母恩,勝萬金,供養父母,盡反哺之心屬為人子女之義務,政府給以實質鼓勵,肯定有助推動敬老揚孝的風氣。
現時北上養老的人數有上升趨勢,稅務安排會否就這一趨勢作出調整,因時制宜,以讓老人家更感受到社會的關懷,實在值得探討。
又有人說,計數、講錢失感情,其實不然。金錢非萬能,但肯定與衣、食、住、行不可分割,再結合生、老、病、死,絕對大費周章。有敬有愛,不能淪為空談,還得結合實際需要。
比如說,養兒防老,哪對父母不想?若子女不孝,或掉以輕心,安排欠妥,隨時變成養老防兒。新聞看得多,不少長者被子女騙去養老金、住宅,甚至全副身家。寄望子女,當然好,但不可忽略的是:好好愛護和保護自己。
孔子的學生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敬愛之心,非常重要,但「有養」、「能養」也是基本啊!
共同富裕,共同孝親
孟子在〈齊桓晉文之事章〉提到,伴隨經濟發展,有兩點最為重要,一是「有養」,另一是「有教」︰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大意是說,有恆產,有收入之後,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得起棉襖,得以保暖,七十歲以上的人皆有肉可吃;然後就是辦好各級學校,提倡文教。經濟發展,文化承傳,相輔相成。
價值觀教育,為什麼要加入孝親並予以強調?其實也不需要引用什麼儒家經典去說明。飲水思源,孝順父母,天經地義。此為根本,然後重視家庭,情及故鄉、國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現今社會,日見老年化,若人人重孝道,深信有助解決老人問題,讓更多老人家老有所依。
愛惜自己,也是孝順之道
同學或會說︰「奉養父母,我可是有心無力,還要他們替我交學費呢!」沒關係,這點大家都明白。退一步想,愛惜自己的身體,守法、勤學,都是盡孝的表現。
《孝經》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同學切勿忽略。近日多宗新聞提及青少年受太空油影響,神志不清,做出一些不恰當甚至是違法的行為。所謂太空油,實不足以概括其害,因此政府早前已將之列為毒品,並重新命名為「太空油毒品」,由此可見,一些看似不引起戒心的藥名,正正「有伏」,務必當心。希望傳媒日後報道同類事件時,也以「太空油毒品」或「太空毒油」出之,以正視聽。保持身心健康,讓父母減少擔憂,也是孝親的表現。
■蒲葦
(資深中文科教師、作家、教科書編者。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名譽顧問。作品包括《清蒲集》、《我要做中文老師》、《一本正經學成語》等)
文:蒲葦
圖:grivina@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