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經濟:大NGO三年削資7%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財政預算案》宣布加大「資源效率優化計劃」力度,獲政府津助的社福非政府機構(NGO)至2027/28年度累計須削減7%撥款。勞福局長孫玉菡日前與機構會晤交代方案,大型機構需自行承擔7%累計減幅,社署會為「整筆撥款少於5000萬元」的中小型機構承擔4%,即中小型機構需自行累計減3%,不再獲豁免。
孫玉菡說,現時各機構共有逾40億元儲備,當局計劃容許整筆撥款5000萬元或以上,以及5000萬元以下機構保留多出整筆撥款儲備上限款額的期限,分別延長至6年及5年。當局將發出新指引,機構獲其他政府部門基金撥款毋須再作成本攤分。社署亦會檢視及優化《津貼及服務協議》,在不影響服務使用者前提下簡化相關匯報,減輕機構行政負擔。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表示,今次削減非短期,而是長期及永久,料一定影響服務,與會機構均感困難,但相信各機構會盡量選擇不影響服務使用者的方法。他說撥款減少下有減人手壓力,業界每年離職率達20%,聘請成本上升,料機構或需凍結或削減職位,最終甚或影響服務質素。
身兼社聯主席和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副主席的管浩鳴稱,對政府削減撥款「加辣」感失望,重申業界並非不願共渡時艱,但認為要有時限。他估計部分機構會以儲備應對,但儲備有其作用,用完會衍生問題,部分機構也會因而要考慮削減人手。
(主要學習重點:香港社會的多元文化特徵)
■基礎知識
Q:什麼是非政府機構/組織(NGO)?
A:非政府機構/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是指不屬於政府部門的機構,這些機構一般自行管理和營運資金,例如工會、慈善團體、非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sation)、環保團體等。非牟利組織除了提供社會服務,亦擔任社會不同人士間的溝通橋樑,政府亦會向這些機構撥款以營辦福利服務。
香港非政府組織的例子有東華三院、香港青年協會、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等,它們按自行制定的服務目標提供社會服務,如社區中心、安老、教育、醫療和心理輔導等。
Q:香港有什麼主要的社會福利政策?
A:政府透過撥款來資助NGO提供社福服務,社會福利署(社署)則主要負責執行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並統籌和發展香港的社會福利服務。社會保障方面,社署負責管理綜援、公共福利金計劃(如長者生活津貼和傷殘津貼)等。社署亦會聯合其他受資助NGO提供不同服務。
Q:什麼是「整筆撥款津助制度」?
A:以往的資助制度為「實報實銷」,涉及繁複手續和程序,又被指缺乏彈性,影響服務成效。社署2001年開始推行整筆撥款津助制度,向NGO提供津助以營辦福利服務。
■相關數據
.社署對非政府機構的資助開支(圖)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