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住宅「非市場化」模式
可供加拿大改善住房借鏡
【明報專訊】一些房屋專家長期以來一直鼓吹要將新建屋變成「非市場化」,並呼籲在全加拿大都推行類似政策。
這些房屋專家呼籲在全國都採取上述做法,稱目前在加拿大社會醞釀的幾個想法,已在其他地方證明是成功的,值得在全國討論。他們認為,廣泛採用政府支持的可負擔住房、合作和共同住房等替代模式的發展,以及更多地使用先進的建築技術,都可改善加拿大的住房系統。這些其實都不是什麼新奇的想法,相反在歐洲許多地區早已習以為常。
多倫多大學城市學院資深研究員威茨曼(Carolyn Whitzman)說,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有四分之一的居民住在社區住房(social housing),是在非常特殊的歷史環境下產生,但其他地區則顯示此做法現在也依然可行。
法國已承諾將20%的住宅變為「非市場」住宅,無論是政府補助或其他私人領域以外的住宅,都會透過購買已建好的建築以及興建新住宅的方式來實現。
威茨曼表示,加拿大已達到約17%的目標,並將住宅融入現有社區,以維持多樣性。加拿大在上世紀70年代也曾採用相同的非市場建築目標,但在90年代聯邦政府退出建屋事業後,資金開始枯竭,於是便放棄這種做法。
法國、丹麥與奧地利等地已針對平價住宅制訂較長期的資金規劃,透過政府提供補助貸款的制度,當貸款在數十年後償還,再循環成為新的貸款源。
威茨曼稱﹕「這種循環基金就像是黃金標準,因為這代表政策是可持續的。確實需要以30年的時間來進行考量。」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丹麥已協助創造約21%的非市場住宅,荷蘭則為34%,加拿大的比例僅有3.5%。
聯邦政府已推出多項資金計劃增加住房,包括550億元的柏文建設貸款計畫、140億元的可負擔住房基金以及40億元的快速住房計劃。
但威茨曼認為,政府的整體計劃對低收入民眾幫助不足,因為對可負擔房屋的定義模糊。
對於非市場住宅,穩定的資金與長期承諾也能讓非市場建築商成長到足以永續經營的規模。在芬蘭,非營利組織Y基金會是全國第四大業主,該組織率先採用「住屋第一」方式,終結無家可歸者問題,主要是為任何有需要的人提供住屋。
加拿大的房屋建築商還缺乏與金融機構討價還價的能力。「如果你是非市場供應商,你確實需要有能力去跟銀行說,『嗨,我想要 8千萬元』。現在很少有非市場開發商能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