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稱門診藥械已互通 可研跨境醫療新舉措 安永倡「公私協作」擴灣區 紓港病H荒
【明報專訊】大灣區跨境醫療及養老自恢復通關後加快推進,醫養互通佈局見雛形,隨2024年施政報告在即,跨境醫養的下一步安排亦受關注。安永香港審計服務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行業主管胡嘉麗接受本報專訪指出,現時一般門診、養老、藥械方面於大灣區已有互通機制,政府下一步可研究試行將「公私營協作計劃」拓至大灣區,既紓緩本港醫院H位壓力,亦完善跨境醫養體系。
明報記者 陳子凌
胡嘉麗指出,粵港澳在醫養領域的互聯互通可分兩個層面,第一個是針對用者的跨境醫療,第二個是產業相關的藥械研發生產與落地(見另稿)。前者於新冠疫後推進迅速,僅今年政府便先後擴大「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及「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此外,醫健通亦試行「跨境健康紀錄」及「個人資料夾」新功能,加上年內試行的跨境救護車直送香港,除便利港人北上醫養,亦對釋放本港緊缺的醫療資源及緩降人口老化帶來的醫養壓力有一定幫助。
疫後跨境醫療增速 醫療券病歷救護車
「當然這些措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例如病歷互通、醫療券使用範圍擴大等等。此外,兩地醫療習慣等差異也需要時間去協調。」胡嘉麗認為,除了繼續深化現有措施,政府也可考慮新舉措,舉例在內地使用醫療券僅限一般門診,不適用於住院,可參考「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經驗將「公私營協作計劃」擴至大灣區。
胡嘉麗表示,這項新舉措也面對一些挑戰,例如病人醫療紀錄的跨境使用、哪些病患可優先採用,還有內地醫療機構能否提供所需港藥等,「但可以透過試點形式做嘗試,再逐步擴大深化適用範圍」。
醫保需求勢帶動跨境產品 整個灣區資源共享
近期港人北上潮流已不限於吃喝玩樂,醫療消費習慣亦有變,例如北上牙科檢測、體檢、微創小手術等,一方面內地醫療水平日益進步,二來人手租金等成本較低,就算是私營醫療機構的收費亦較香港具優勢。胡嘉麗進一步指出,跨境醫療新措施不單為市民帶來便利,兩地醫療協作發展也推動大灣區醫療服務水平整體提升,例如電子病歷的普及,推動香港及大灣區內地醫院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語音等健康科技的應用,提升醫院數碼化管理及服務;醫療保險的需求也可望帶動創新跨境醫保產品的出現,讓整個大灣區醫療資源共享、技術創新、優勢互補,香港也能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