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代理人法 重創新聞自由
普京任內加強國內管控,尤其針對被指跟西方關係密切的公民社會,這點在俄軍侵烏後變本加厲,對新聞自由的打壓尤其顯眼。
保護記者委員會 (CPJ) 去年數據顯示,自普京1999年底上台以來至去年為止,已有43名記者和傳媒人在俄被殺,當中最少25人是因報道而遭「直接報復」。最為外界熟悉者是為獨立報章《新報》(Novaya Gazeta)撰稿的調查記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婭(Anna Politkovskaya),針對普京賴以鞏固地位的第二次車臣戰爭,高調指摘俄軍犯下戰爭罪,到2006年被槍殺,至今未找到幕後指使者。
如今俄羅斯傳媒人以至其他公民社會成員面臨的最大挑戰是2012年訂立後不斷收緊規則的《外國代理人法》,當局以此限制公民社會組織獲取外國資金,甚至屢以違規為由關閉其眼中釘。到俄軍侵烏後,更多獨立記者和傳媒被列為外國代理人,面對嚴格行政限制,例如定期檢查資金來源,迫使社交平台發文附上外國代理人標籤。其中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去年被列入外國代理人名單,其出任總編輯的《新報》去年受莫斯科審查,最終被迫關閉,其部分成員遷至拉脫維亞,另立爐灶創辦《新報》歐洲版。
新聞界以外,其他公民社會成員也受《外國代理人法》壓迫。其中獨立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Levada Center)在一次重要投票前顯示執政黨民望下降後,2016年被列為外國代理人。另外,以記錄蘇聯時代血腥鎮壓史著稱的俄羅斯最知名人權組織「紀念」(Memorial)的不同架構在2012年至2016年期間先後被列為外國代理人,延至2021年12月,最高法院下令關閉其核心架構和多個分支——翌年俄軍侵烏後,「紀念」與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公民組織共享諾貝爾和平獎。談到普京任內的侵犯人權問題,不得不提因揭發政府腐敗繫獄、2009年亡故的律師馬格尼茨基(Sergei Magnitsky)。在馬格尼茨基的前老闆、美籍金融家布勞德推動下,美國訂立《馬格尼茨基法案》,制裁涉及馬格尼茨基死亡和其他侵犯人權的俄羅斯人,4年後更新為全球適用的《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